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廣東有望新增8位國家級工美大師,工美協會會長戴智與入選大師接受專訪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藝術2022-10-01
簡介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 戴智:讓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比上一屆大師數量翻倍羊城晚報:本次廣東承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對廣東工藝美術來說有怎樣的機緣

省工藝美術大師相當於什麼職稱

本文轉自:羊城晚報

7月19日至24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廣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在廣州舉辦。

廣東有莫偉坤、葉福歡、馬志東、伍炳亮、李中慶、範安琪、吳渭陽、黃偉雄8名工藝美術大師進入公示名單。

7月31日,評選結果公示完畢。

廣東有望新增8位國家級工美大師,工美協會會長戴智與入選大師接受專訪

評選會議現場

此次是廣東首次承辦國家級工藝大師評審,對廣東工藝美術界來說意義重大。何為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的工藝美術現狀如何?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頸?

廣東有望新增8位國家級工美大師,工美協會會長戴智與入選大師接受專訪

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 戴智:

讓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

比上一屆大師數量翻倍

羊城晚報:

本次廣東承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對廣東工藝美術來說有怎樣的機緣?

戴智:

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是一件行業盛事。在全國多個省會城市範圍內經過激烈角逐,我們最終爭取到第八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落戶廣州。

本次入圍國家級大師評選的廣東工藝美術大師,來自廣東省內6座城市,參展作品涵蓋7個工藝美術門類,包括有廣式紅木傢俱、瓷板畫、潮繡、木雕、玉雕、端硯、陶塑等品類。他們曾榮獲多項省級、國家級獎項,作品被各博物館廣泛收藏,技藝精湛,推陳出新,彰顯了嶺南匠心精神。

上一屆評選中廣東工美有四位大師當選,這一屆有八位,數量上翻了一倍,這個成績的取得非常不容易。這說明在第七屆評選後的四年裡,廣東工美在人才培養上是下了功夫的。

羊城晚報:

具體下了什麼功夫?

戴智:

工藝美術的手工特性決定了它的規模有限,這也是工美界一直以來的瓶頸和制約。雖然廣東工美界從業人員很多,但是起帶頭作用的大師人物卻偏少,從事手工藝的收入不高,導致年輕一代學藝者難以持久,所以工美在傳承上也面臨斷層的問題。

培養人才,讓廣東工藝美術產業實現傳承和創新是我們不容推脫的責任。我們在2019年推出“新中堅——嶺南工藝美術青年百人培養計劃”,計劃透過10年時間,在行業中發掘、培養100名優秀青年人才。

除此以外,透過開展職稱評審、工藝美術人才培訓班,設立省工藝美術博士工作站等工作,建立起工藝美術人才體系。

2021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廣東省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條例》,為我省工藝美術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是全國範圍內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對工藝美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做出明確規定的條例,也是廣輕控股集團和廣東工美協會聯合廣東工美界,經過多年的奔走呼籲,最終落地的保護條例。這將為工美行業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從業者。

廣東有望新增8位國家級工美大師,工美協會會長戴智與入選大師接受專訪

伍炳亮傢俱作品

發展才是最好的保護

羊城晚報:

近年來廣東工美髮展有何特色、亮點?

戴智:

廣東工藝美術涵蓋我國工藝美術主要領域,共十餘個大類數百個品種,尤其是玉器、陶瓷、端硯、古典傢俱、木雕、牙雕、粵繡等,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省工藝美術主要有幾方面亮點:

一是產業規模全國第一。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藝美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79。07億元,規模以上企業651家,從業人數14。33萬人。年產值佔我省GDP4%左右,佔全國同行業的1/4,連續17年位居全國第一。

二是產業化和區域特色明顯。我省工藝美術不斷髮展形成了十多個國家級特色區域以及多個黃金珠寶、翡翠玉器、紅木傢俱等產業叢集,其中廣州、深圳、佛山、潮

州等市工藝美術年產值超過50億元。

三是人才資源儲備豐富。我省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有43人,省工藝美術大師有377人,擁有正高階工藝美術師職稱的81人,高階工藝美術師有1325人,還有一大批初、中級職稱工藝美術師,人才隊伍力量不斷壯大。

羊城晚報:

在講好中國故事上,廣東工美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戴智:

一直以來,工藝美術在對外交流,甚至對外貿易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作用。以廣東為例,廣彩是較早走出國門,走向歐洲、東南亞、美洲地區的工美品類。

在講好中國故事上,工藝美術產品有其獨特的優勢。它本身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故事、歷史積澱和民族特色,鑑賞功能非常突出,同時又有兼具使用功能,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能體現。

隨著國力愈加強盛,對外交流不斷深化,大量帶有中國特別是嶺南文化特色的工藝美術品走向世界,能夠在“潤物細無聲”中展現中國文化魅力,講好中國故事,這也是其他現代工業品替代不了的。

羊城晚報:

工藝美術文化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在您看來,如何平衡藝術傳承、守正創新與市場運營的關係?

戴智:

在我看來,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的關係。首先要傳承保護,但要讓傳承保護可持續下去,不能僅僅是保護,發展才是最好的保護。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創新,要創新技藝與文化內涵,讓傳統工藝美術與現當代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在傳承中合理利用併發揮其價值,適應發展需要,這樣才能為文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此過程中,市場化、產業化的作用則顯得非常重要。只有透過創新走向市場,吸引市場和消費者,建立產業生態,才能進而反哺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

廣東有望新增8位國家級工美大師,工美協會會長戴智與入選大師接受專訪

範安琪《戲曲人物》系列

聯手再現“粵貨高光”

羊城晚報:

工美行業應該如何適應年輕一代消費的審美習慣?

戴智:

這與剛才提到的創新有關。創新就是讓傳統的東西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更多人的喜愛,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怎麼吸引年輕人關注工藝美術?我們抓住了文化賦能和產業融合的概念。

工藝品不能侷限於陳設和欣賞,它也可以走入日常生活。“讓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是我們提出的口號。

作為千年商都和改革開放的前沿之地,廣州和廣東歷來重視對外商貿和文化交流。嶺南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也是因為它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了其他文化的特點。

作為嶺南文化的一部分,廣東工藝美術也是如此。從發展程序來看,廣東工美一直與時代同頻共振。如今,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層次更高了,所以創新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當下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年輕人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漲,對傳統文化產品認同度不斷提高,在文化產品消費上還掀起了一股“國潮風”。當今工美與潮流文化的融合、碰撞,能為行業帶來新風與火花。我們在這方面也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嘗試,比如我們與廣東廣播電視臺聯手打造的《國潮粵品》專案,就是攜手各行業打造有嶺南特色的國潮新品,我們輸出工藝美術IP,解決設計端的問題,媒體解決傳播端的問題,聯手再現“粵貨高光”。

羊城晚報:

數字藏品最近備受關注,廣東工美會考慮涉足嗎?

戴智:

有的,這也是我們產品創新的一個方向。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實體經濟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我們經常接到企業的邀請,他們希望透過文化賦能的形式來提升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形成差異化。

藝術數字化方面我們已經開始了嘗試,也有不少合作正在推動和實踐中。今後將有更多的工藝美術作品透過數字化走向更廣泛的市場,走到年輕消費群體中去。

入圍者談:

大師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羊城晚報:

本次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有何感受?

伍炳亮:

在這43年裡,我專注做好一件事——做傢俱。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定位經典題材,如何對作品造型進行美學設計,讓每一件作品都富有藝術含量。

在今後的創作中,我會繼續秉承工匠精神,將中國傳統傢俱優秀文化發揚光大,並盡我所能培養更多從事傳統傢俱行業的人才,讓嶺南傳統傢俱文化藝術得到更充分的傳承。

#FormatImgID_5#

伍炳亮

範安琪:

這次入選後,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個人內在修養。我認為,一件作品的好壞,除了跟作者的技藝有關之外,還跟作者的修養有很大關係。這種修養來自文化積累、自身經歷等。

傳統工美的傳承發展,需要不斷開拓視野,我還計劃要去外面多走走、多看看,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專家交流。

羊城晚報:

您的創作風格是怎樣探索形成的?

伍炳亮: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著名文物鑑賞家王世襄先生所著的《明式傢俱珍賞》《明式傢俱研究》等相關著作出版發行,掀起了一陣明清傢俱的熱潮,我從中獲益不少。

後來,我在各地收集明式傢俱圖樣書,反覆學習研究。這幾十年來,我的設計大多是從傳統的經典款式中摘選、傳承。有一次,我看到了故宮一張西番蓮花紋的木椅,印象深刻,從中得到靈感,製出了一整套西番蓮花紋的傢俱。

傳承不等於墨守成規,更不能全盤照搬,而是取其精華。傳統的設計如果實用,我會按照原來的造型複製設計;如果有些設計不實用,我也會在其基礎上進行改良。

以現代公寓來說,原版的古典傢俱就顯得過於龐大了,我會按適當的比例縮小,設計上也會多考慮如何提升舒適度,藝術要和生活相連。

#FormatImgID_6#

範安琪

範安琪:

我曾看過一位外國藝術家的分享,他會把創作過程的痕跡都保留下來。這個細節啟發了我。於是我開始在陶瓷傳統塑形的基礎上,把創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留下來,所以戲曲人物系列出來後很多人都覺得新奇,這是以前沒有見過的表現形式。

近年來,我開始做一些既承載本土元素,又能體現當代審美的作品。“形形色色”系列也是以戲曲元素為創作主題,但更為抽象。我希望透過抽象的方式,把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濃縮到薄薄的極其敏感的泥片裡,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藝術創作永遠需要“獨特性”。在瞭解學習西方藝術的發展脈絡後,我發現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他們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了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想別人不敢想的或者想不到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