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由 參考訊息 發表于 藝術2022-09-23
簡介角色設計組圖,形象皆來自梵高畫作中的人物人類歷史上首個油畫劇情片以製作過程之繁複,主創初心之赤忱作為話題點,也是近年來國內動畫電影宣發扎堆使用的辦法,甚至連電影官網都濃墨重彩地講述製作過程

何慶佳 談梵高繪畫中的色彩美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海報

參考訊息網12月18日報道

最近,動畫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成了這個冬天最熱話題之一。

來自12個國家的一百多名畫師歷時6年,繪製65000幀油畫原畫,將梵高畫作搬上銀幕。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電影和油畫攜手講述故事。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角色設計組圖,形象皆來自梵高畫作中的人物

人類歷史上首個油畫劇情片

以製作過程之繁複,主創初心之赤忱作為話題點,也是近年來國內動畫電影宣發扎堆使用的辦法,甚至連電影官網都濃墨重彩地講述製作過程。

不可否認的是,手繪動畫能正兒八經上商業院線,實屬難得。

65000幀原畫也確實有點兒講究。導演休·韋爾奇曼曾介紹:“在畫布上創作一幅完整的畫作為鏡頭的第一幀,然後在上面疊加該鏡頭的第二幀、第三幀……直到最後一幀,當鏡頭錄製完成,一幅畫便最終完成。最終我們有65000幀原畫、也就是853幅完整油畫呈現在電影裡。在製作前期,我們還另外畫了90幅完整的油畫作為電影場景和人物的設計稿。”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畫師們在作畫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24幀,這意味著若想表現一個人走路,每秒至少播放24個連貫的靜態影像,畫面上的人才能流暢地走起來。少於這個數,肉眼能輕易識別出不自然的跳動。

《至愛梵高》正片部分約85分鐘(即5100秒),需至少122400幀才能保證畫面流暢,這是導演所述原畫幀數的1。88倍。

122400幀原畫對於主流的手繪動畫來說並不難;對於油畫電影,則無力承擔。

在現場觀影的時候,質感非常驚豔,然而跳躍感也很明顯,反而削弱了影片“再現梵高畫作魅力”的主旨。

因為在梵高作品裡,線條和色彩極具流暢性。他不尊崇精確的比例,透視往往變形,卻能用完美的色塊對比來誘導觀者視線,隨空間、形態而移動,把“缺點”變為視覺感受上的豐富與和諧。

可以說,梵高的藝術靈魂在他的作品裡便已達到永恆。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梵高作品《阿爾勒的臥室》區域性

痛苦和明豔,往往矛盾

眾所周知,不定期發作的精神疾病讓梵高經受了旁人難以想象的痛苦。

然而電影卻用明豔色調下的田園風光來包裹一出羅生門式的偵探故事:文森特·梵高,一位“不在場的主人翁”,他為何自殺?周圍的人怎麼看待他?

痛苦和明豔,往往矛盾。

事實上,《至愛梵高》選取的定調畫作,大部分取自梵高旅居法國阿爾勒和瓦茲河畔歐韋期間創作的作品。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阿爾勒時期的代表作《羅納河上的星夜》

1888年的阿爾勒居民經常會看到一個靦腆而快樂的外國人,頂著烈日在田間寫生。當時梵高的精神狀態良好,色調濃烈、筆觸有力的繪畫風格也自此確立。那一年,梵高足足創作了200多幅油畫和100多幅素描和水彩。

然而,電影的敘事基調很灰暗。梵高生前好友郵差約瑟夫將一封無人收取的信交給兒子阿爾芒,此時梵高和弟弟提奧已相繼去世。

阿爾芒踏上寄信之旅,首先出場的便是回憶:和高更爭吵後的那個夜晚,梵高怒割左耳。現實部分,眾多旁觀者先後登場,呈現千差萬別的態度,但他們的描述卻共同指向傳統意義上“失敗藝術家”的形象。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所有回憶場景都設計成黑白。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電影回憶部分的風格更寫實

1886年,28歲的梵高開始畫畫,那時的他風格還非常收斂:灰暗的天,深棕的土地,人物面貌模糊。從巴黎時期開始,梵高的畫風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充滿生命力,直至他去世。

給影片定調的100幅設計稿,皆取材自梵高的經典作品。對於熟悉梵高的人來說,隨故事而浮現的一幅幅代表作,已足夠驚喜。對於不熟悉梵高的觀眾,動態油畫的效果也很驚豔。

然而視效衝擊總會過去,單幅作品肯定不及真跡細膩。再能“盯”的人,20分鐘也會審美疲勞。觀眾的注意力最終會從視效回到人物和劇情。這樣,電影的另一個硬傷就出現了。

敘事缺失與無解悖論

《至愛梵高》這樣塑造人物:先由真實演員按劇本進行表演,再由畫家對著表演錄影“搬”到油畫場景中。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主角阿爾芒的定妝照

本片選角煞費苦心,形象忠實於梵高畫作中出現的人,動作和臺詞的也可感受到演技精湛。

但是,電影中粗糲寫意的筆觸“抹去”了真實演員的細微面部表情。眼神變化也不再靈動。在對話場面,人們談到前不久死去的梵高時,表情缺失使情感難以傳達獲得共鳴。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至愛梵高》劇照,加歇醫生女兒質問時的臉部特寫

更大的漏洞在於,由於推動情節的需要,主角郵差之子阿爾芒糾結了很久梵高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可能的自殺動機等問題。

加歇醫生的女兒瑪格麗特在麥田裡偶遇阿爾芒,他正在田裡尋找梵高被謀殺的證據。作為梵高身邊少數理解他的人,少女質問道:“為什麼你要關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就此亮出題眼。

此句一出,阿爾芒醍醐灌頂,不再到處找人探尋藝術家的死因。

令筆者不解的是,電影反而始終在討論梵高之死。最後也以生硬的劇作巧合強行點題:

臨終見證人,即梵高的醫生加歇終於從外地回來了(這是他在電影裡首次出場),他向阿爾芒講述了梵高在彌留之際,感嘆生命的美好。

藝術史上有不少研究表明,梵高的成就和他的精神狀態很可能沒有因果關係。唯一確定的是,在短暫的繪畫生涯中,勤奮程度遠超常人,且始終真誠對待創作物件。

電影最後,阿爾芒拆開了那封始終無人接受的信,梵高的聲音響起:“我想用創作來感動人們,希望他們最終會說,我的感受如此深刻,如此溫柔”。

至此,筆者不得不提及電影隱藏的一個至今無法解決的悖論:

當原畫不服務於敘事時,將變為“千人一面”的工廠式複製品,如同深圳大芬油畫村裡勤力複製梵高名作《向日葵》的畫匠們,最終在花瓶上籤的名字依舊是Vincent(文森特)。

紀錄片《中國梵高》海報

但是,假若《至愛梵高》的畫師們不能嚴格按照梵高的方法繪製6萬多幀原畫,“製作壯舉”的元敘事就無法建立,也會因缺乏話題性,難以進入大型院線的視野。梵高感動無數人的生平和繪畫風格,便無法以動態影像展現在真正的大眾面前。

主創想必對此有所考慮。電影公映後,他們在853幅原畫中挑出200幅對外發售,每一幅都配有畫師的介紹和照片。

在這個致敬昔日無名藝術家的大型創作秀裡,當代畫師們被識別、銘記的訴求得到了些許尊重。

正如網友王大根所說:《至愛梵高》講述了一個“貧窮藝術家的故事再次養活一百個貧窮藝術家”的故事。

作為療愈手段的藝術

梵高早已成為一種精神象徵:既有擁抱生活的溫情,還有對抗命運的自尊。這也無怪乎迄今已有二十多部影視作品表現梵高生平,甚至世界各地也不乏各類梵高主題的咖啡館。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影視作品中的梵高形象(圖片來自豆瓣網友丹鯊)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位於北京什剎海的“異託邦生活空間”以梵高為主題。

對於那些遭受過創傷的現代觀眾,這部有些“自我感動”的電影是解憂良藥;對那些困於生活巨網中的人,它提供暫時的逃離。

《至愛梵高》由一對導演伉儷聯合執導。妻子多蘿塔·科別拉在製作本片前,深受抑鬱症困擾,但她在通讀梵高的書信集後,再次獲得了求生的力量。

梵高一生遭受精神疾病不定時爆發的折磨、生活貧困、畫作備受冷落,在他的葬禮上,醫生不得不摘下牆上的畫來抵押梵高治病的欠款。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梵高的《永恆之門:悲傷的老人》

當昔日好友高更拋家棄子,遠走熱帶島嶼的時候,梵高只能回到那些排斥他的人身邊。1889年,梵高鄰居們發起請願書——要求市長把這位藝術家關進精神病院。他只有在畫畫時,內心才能獲得片刻安寧。

電影裡,加歇醫生對梵高說,堅持畫畫有助於他的精神狀態;在此意義上,本片也是主創給自己開的解藥。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影片導演夫婦

這也是為何影片多次著力表現梵高在槍擊自己腹部後,掙扎回到旅館的經過:他想活著,活下去。

因此,《至愛梵高》的敘述幾乎使梵高成為了加繆筆下西西弗斯式英雄。

電影裡,農村勞力們在生活的重擔下,拖著疲憊的身軀買醉,捉弄“傻子”取樂。梵高處境同樣困難,卻選擇“誠實的生活”,儘管那兒充滿危險。他一次次拿起畫筆,用飽滿的色彩描繪眼中的一切——儘管他不知道生活的巨石何時會再次滾落。困苦病痛最終不可戰勝,但繪畫讓他成為高於自己痛苦的存在。

即便充滿種種硬傷,這部電影仍有其意義:或許不經意間,《至愛梵高》拯救了那些試圖放棄生命的人。

《至愛梵高》:用集體繪畫的壯舉來修復一顆破碎的心

《至愛梵高》海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