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由 凌空觀文史 發表于 藝術2022-09-14
簡介有同鄉後人談及其先祖張若獬、張若麒昆仲,弟弟奸滑貳臣,哥哥卻頗有骨氣,一忠一奸涇渭分明,沒有想到祖上兩極分化的事,數百年後集於一個後代一人的身上,那便是康生

群的甲骨文怎麼寫

雲:

“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

自古及今,國人對

“忠奸”刻畫得十分臉譜化,即使是我們小時候看電影,只要演員一出場,從長相與衣著上,就可以判斷出好人與壞人一個樣,因此,

忠臣萬古流芳,人人敬仰,奸臣遺臭萬年,人人唾罵。

然而,有一種人,卻是集此於一身,兩極分化評價

反差巨大,令人困惑,

就是今天我們要重點說的一位人物康生。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康生曾經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人物

我們別開他在政界的所作所為不談,單一說他在書法

造諳很深並獨樹一幟,自成

康體

著名文物鑑賞家、前清翰林院編修陳叔通評價說,康生隸書寫得老拙勁健,功力深厚,行書,法乳二王,糅以北碑,時攙以章草筆意,行書寫得瀟灑飄逸,雄渾大氣,駭人心魄,甲骨文寫的靜穆雅潔,含蘊無限。認為他是當代四大書法家之首。

其書法

線條龍翔鳳躍不失遒勁之力,秀麗疏朗中筋骨俱備,

的確是

精品佳作。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要知道,書法是國粹,

是我們

傳統藝術之一,幾千年的文化中,書法一直都是佔據著很高的文化地位。古人更是將琴棋書畫當做文人雅士的標準。書法自古而今,一直都是被我們所推崇,時至今日也依然很多人所學習,甚至還有著書法的學習狂潮的出現。

若只談書法,忽略其他,

康生的書法講究間隔均勻,順滑流暢。字裡行間盡是藝術的氣息,矯若驚龍,飄若游龍,往若輕雲,回若流雲。

無疑是爐火純青的,常人很難企及的幾十年的書法底蘊,寥寥數筆卻有頗高意境,為書法大師當之無愧。

更為神奇的一件事,便是

康生

的書法手法。他可以左右開弓,雙手寫梅花小篆。他的手法竟然可以達到如此的境界,不禁讓人歎為觀止,拍手稱奇。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康生

能取得如此成績,最主要是他的家庭

條件又是別人比不了的

作為一脈相承的儒家後裔,康生接受的是傳統儒家的教育。儒家的傳統散發出濃重的知識分子氣息:張家到處是古瓷、繪畫、書法作品、最好的木製傢俱、硯臺和筆架。

因此,他的成長要縱觀到明末到清末這數百年,而其兩極分化性格的形成,更是要追溯到明朝末年他的兩位先祖的事。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據《膠州百家姓》記載,張姓人在膠州歷史悠久,

崇禎

年間

山東

膠南(

黃島區)王臺鎮曹汶

張若獬

張若麒

兄弟

雙雙進士及第

哥哥先

授北直隸河間知縣,以考核第一任南京戶部主事,升淮徐道按察司檢事,督漕防河。

弟弟先

授北直隸清苑縣知縣,遷永平府盧龍縣知縣,以考核最優選任刑部主事,遷兵部職方司郎中,

兄弟倆

居京師,悉官要職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然而,

張大、張二昆仲

當京官屁股還沒有坐熱,時值

甲申年間,闖賊作亂,流寇四起,

緊接著

闖賊陷京,崇禎殉社稷,

兄弟倆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先說

張若麒

他看到明朝滅亡,立即投降了李自成,受到重用並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其時,

吳三桂在清軍協助下大敗李自成,將他包圍在了永平城。李自成認為,這時不能不宜與吳三桂決戰,應該講和。但派誰去合適呢?張若麒。因為張若麒是明朝老臣,兩度出任監軍,與吳三桂還有舊交,而且吳三桂以老師尊稱張若麒;同時張若麒精明幹練,能言善辯。於是,李自成任命張若麒為大順兵政府尚書,讓他與吳三桂談判去了。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張若麒

奉闖王之命

見了吳三桂,拱手說:

張若麒奉命來與將軍議和。

吳三桂道:

議和?怎麼議?

張若麒說:

以目下形勢論,大順軍雖然新敗,然其主力仍在。大順軍欲退出北京,與將軍以復明之機,兩軍罷兵,不讓清室外夷居間得利。將軍以為如何?

吳三桂權衡利弊,認為清軍在側,免遭多爾袞暗算,應儲存實力,和為上策。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張若麒把談判情況報告李自成。第二天,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城外會面,達成

撤離北京,互不侵犯

的議和條件。然而,李自成尚未撤出北京,吳三桂便在清軍唆使利誘下撕毀盟約,引清兵入關,成為清兵南下的急先鋒。李自成時代瞬間結束了,張若麒沒

有跟著李自成南下,而是轉身投向了

清朝

由於他

學識淵博,尤精於經史之學,著有《詩經課》、《禮記課》、《止足軒集》等書行世。

又得到清朝的重用,擔任

順天府丞,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

成為高官的他

頂戴花翎,出車入駟,威風不可一世,儼然一新朝貴胄。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明朝滅亡的國變之時,

哥哥張若獬

不做貳臣

正當

張二隨眾出城降闖賊

之時

,張大披髮跣足,佯狂出入市井間,

後潛歸故土,隱於曹汶莊,南旃檀庵,

出家為僧

日日沉醉,醉則以發濡墨作狂草,凜凜然有風雷之氣,口中念念嶽武穆《滿江紅》不絕,誦至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時聲淚俱下,涕泗橫流,哽咽不能成語。

庵內除了供奉佛祖外,還有崇禎皇帝的神像,張若獬一日三次焚香朝拜,從不間斷。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兄弟二人政見氣節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並因此反目成仇。有一年,暫代順天府尹的張若麒回鄉省親,派人請哥哥張若獬回家團聚。張若獬卻寫了一幅對聯,讓來人捎給弟弟。張若麒一看,上面寫著

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

,不禁惱羞成怒。回到京城後,張若麒向朝廷告發,說張若獬每天朝拜崇禎皇帝的神像,有反清復明野心。清廷立即下令到膠州捉拿張若獬歸案。張若獬提前得到訊息,趕緊從膠州城請來幾個泥塑師傅,用一夜的時間 ,在崇禎皇帝的坐像左右又塑了兩個神像,一個是周倉,別一個是關平。但第二天,崇禎皇帝的塑像還沒來得及改面,仍然為黃臉、短鬚,欽差就到了,叫張若獬接旨服罪。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張若獬:

貧僧所犯何罪?

欽差:

有人告你謀反,建崇禎廟,供奉崇禎神像。

張若獬:

我建的是佛祖廟,我敬佛,也敬關公。你看我廟中哪有崇禎神像?

欽差:

這個短鬚黃臉、身著明朝服的神像是誰?

張若獬:

這個是關公神像。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欽差:

關公是紅臉長鬚,這個像卻是黃臉短鬚,你怎麼解釋?

張若獬:

崇禎是明末皇帝,哪有三國周倉、關平保明朝皇帝的道理?關公神像塑的不像,只能怪泥塑師傅知識淺薄。

欽差沒了話。張若獬躲過一劫,但兄弟結仇,再不往來。

但出了這事情之後,只好再次逃亡,在逃亡路上吞金自殺,家人把他安葬在鐵山鎮萬星村村後面,後來,到了康熙年間,清朝為了籠絡漢人,決定給他平反,恢復名譽,於是,張家人在他安葬之地興建了祠堂,還屯糧,這就是現在膠南縣祠堂村和張倉村名字的由來。隨後,

張若獬

這一支後人隱居於

膠縣大臺村(後屬原膠南,膠縣即膠州)居住

他的這一脈人的後代秉承祖訓,興家立業。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張家老宅老照片(現已經不存)

到了清朝快要滅亡時,

張若獬

這一支已經擁有土地

六七千畝,除少量留下種菜外,其餘都租給佃戶,每年收地租幾十萬斤,

成為

清末民初的膠州是首屈一指的富戶。

1898

堂號

南樹德堂

張發祥

生下一名幼子取名

張宗可,也就是

日後大名鼎鼎的

康生。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據當地老人們介紹,那時開闢的康生故居大門東向,整個院落東西長

30。7

米,南北寬

16。3

米,總面積

500。4

平方米,北、南、東三面房屋,西面臨牆。北房為堂屋共

5

間,南房

3

間,東房

5

間,磚、石、土、木結構,北房前門外西側,有一株大石榴樹,後移至博物館新址,如今不枝繁葉茂,人們一說,這棵樹是康生家院子裡的呢。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張宗可從小聰明伶俐,卻是個被家人慣壞的孩子

八歲

像一匹野馬似的,只知道貪玩。張發祥為了管住

,特意請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課程,讓他學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類,一直唸到了

13

歲。辛亥後膠縣縣城辦起了“洋學堂”,一些開明士紳,紛紛把子女送去讀書,學點新知識。張發祥卻不屑一顧地說:“我孩子不學那些洋玩意兒,那是離經叛道,違背老祖宗的東西。”就這樣,張發祥在

幼子

唸完私塾後,寧肯讓他閒散在家,也不願送他去洋學堂。不僅如此,別人都剪了辮子換上新式服裝,

卻仍然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疙瘩帽,後腦勺上還拖著一根又長又大的辮子。手裡拉著板胡,嘴裡吹著微子,同拜把子兄弟,喝酒、賭傅,吹拉彈唱,甚而打架鬥毆,鬧得雞犬不寧,四鄰不安。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無奈,張發祥決定把

關起來,好好管教管教。可此時的張

宗可

不僅腦子靈,點子多,還有一群為他通風報信、出謀劃策的把兄弟。單靠關起來,是無法讓他收斂野性的。最後,在把兄弟的幫助下,跟父親達成協議,放他出去,繼續讀書。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康生寫給兒子的親筆信

作為一脈相承的儒家後裔,康生接受的是傳統儒家的教育

傳統散發出濃重的知識分子氣息:小時候耳濡目染,對他後來在文學和藝術上的造詣影響深遠。隨著歲月的流逝,從未丟掉年輕時養成的興趣,並且成了一名令人生畏的藝術和古玩專家。

他長大之後

非常英俊,前額高挺,

嘴唇多肉、性感,鼻子堅挺而形狀完美。

加上他學習非常刻苦,

開始了他的

波瀾起伏的

顯赫人生

之路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康生

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可以說後來也傳給了他的兒子

張子石

我們從一封他寫給兒子探討文章的信中,還有張子石的書法可以看出,

張子石的書法人稱即優雅又峻烈,內剛而外柔,即羞澀又華麗,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人生的寂寞之感,頗有些乃父之風範。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子石:最近有一人名陳子良,住青島合江路三號,寄我一篇《淺論高鳳翰的詩》的文章,約有兩三萬字,要我看看。信中說,他利用業餘時間,想研究幾位山東詩人的著作。他的這篇文章曾得到李既匋及諸城王子珖諸人的幫助,曾投寄《文學評論》及《文史哲》均未被採用。此人言彼在舊社會里的中學尚未讀完,但就其來信及文章看,文化程度不很低。這是一個什麼人?我完全不知道,你可就近調查一下告訴我。如此人政治上沒有問題,我可找人幫他看看,回他一信,如政治上不好,我即將稿子退給他。他來信亂要我幫他借閱山東博物館所藏的寫本《南阜山人全集》,並說他自己手中也藏有一些南阜零星手稿,看來此人是看過一些資料的。

康生祖上兩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涇渭分明,鄉人稱其後人亦相似

有同鄉後人談及其先祖

張若獬、張若麒

昆仲,弟弟

貳臣,哥哥卻頗有骨氣,

一忠一奸涇渭分明,沒有想到祖上兩極分化的事,數百年後集於一個後代一人的身上,那便是康生。他的兒子張子石雖然是隱居不問世事,但對此評論是認為不妥的,他對父親的才華溢依然是頂禮膜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