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由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 發表于 藝術2022-08-07
簡介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龍泉窯南宋釉色最美,元代造型多變,裝飾方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陶瓷鏤空花瓶放哪裡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馬上要大年三十了,大家應該都已經回家團聚了吧?繼續今天的文章。

先看一件非常罕見的明代龍泉窯道教人物塑像。尺寸啥的也不標了,沒啥用。關鍵看器物本身。龍泉窯是宋瓷中民窯的佼佼者。從五代時期仿甌窯開始,北宋展露頭條。到了南宋,由於宋室南遷,位於浙江腹地的龍泉窯變得異常繁榮興旺。原因主要是對外出口貿易需要。

南宋的龍泉窯達到了龍泉歷史上的最高峰。所以,玩龍泉,要玩南宋的,意思就是南宋龍泉窯最精最美。由於過於精美,甚至不容易被土壤腐蝕,所以,市面上出現的南宋龍泉多極精之器,一般看新老斷真偽的藏家大都不敢確認。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龍泉窯南宋釉色最美,元代造型多變,裝飾方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明代初年龍泉作為處州窯,曾經為朝廷燒製過官窯型別的瓷器。明洪武史料中所謂:“行移饒處等州燒造”說的就是這回事。所以,龍泉窯明初也有不少精品。

但龍泉窯明初的精品,僅僅是造型紋飾和永宣官窯類似,器型規矩,但已沒有南宋龍泉那麼絕美的釉色存在,變為整齊劃一的豆青釉。屬於規規矩矩的官窯,毫無新意。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一般以為明龍泉,成化弘治之後日漸粗糙。其實市面上明龍泉也不太多見。確實是比較粗糙的。但海外確實收藏了一些罕見的龍泉,比如今天披露的這幾件龍泉,就屬於造型比較罕見的器物,收藏和研究價值也非常高。

例如下圖這件環耳瓶,環耳非常大,器表模印或雕刻了紋飾,其造型可以看到從元代同類型瓶的演變過程。相比元青花那種象鼻耳瓶,器型比例更為協調,環耳雖巨大無比,卻毫無違和感。可見古代的工匠對於審美藝術還是有非常高的造詣和水平的。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這種環耳瓶,一般認為最初出現在元代。耳朵越大越少見,屬於元明龍泉窯中價值較高,存世數量較少的品類。很多收藏家已經過了辯新老的階段,到識價值的階段,難度就非常高了。

辯新老,只是一個斷真偽的問題。而識價值,才是收藏的關鍵。同樣一件龍泉窯,第一要搞清楚新的老的,第二則要搞懂元的明的,第三則要搞清楚貴的便宜的。多數撿漏,並不是賣家不識貨,而是賣家不識其真實價值,貴貨賤賣,才是正大的撿漏。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這件鏤空花瓶,並不是龍泉窯的創造。早在南宋早期的修內司官窯,就已經有鏤空器壁的做法了。但是,這還不一定就是最早的。最早的年代應該還要上朔。不管如何,這種鏤空雕刻的花瓶都屬於瓶類中的稀罕物,如果看老的話,則這種鏤空花瓶的收集價值非常高。

但過了能斷年代的階段,分清楚龍泉屬於南宋還是元還是明初,明中之後,最難的一關變成了攔路虎。所以,真正瓷器鑑定,並不是那些所謂專家說的一眼斷新老那麼簡單。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斷新老容易,斷精品的新老不易。高價值的器物,往往舊器如新,這就需要對窯口,年代,造型特點,裝飾技法有非常深入徹底的研究才行。以南宋龍泉為例,大的窯口大家知道有大窯,金村,溪口,其實當地同時期大大小小的瓷窯幾百個,不同瓷窯燒的同類器型,就有不同的細微差別,同一瓷窯早中晚期器物也有不同的差異存在。對某種造型器物的精製研究,才能好像集郵一樣,判斷出當時這枚郵票發行量是一百萬枚,還是一億枚,面值多少。

上世紀80年代發行的郵票,往往面值80分為最高,這種面值80分的印刷量往往只有全套郵票的十分之一,所以這套票8分的多,80分的少,全套新的更少。四方聯又更少。把同樣的道理用到瓷器收藏上,再加上瓷器的精美程度,還有市場對該品類的認知度,才能發掘出瓷器的真實價值。

明代的龍泉倒是很有特點,這些寶貝文物你沒見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南宋龍泉窯鳳耳瓶乃是名品,而魚龍耳瓶數量少於鳳耳,龍耳瓶只見過鳳毛麟角。所以,同等釉色,器型,龍耳瓶最貴。同等器型,大的貴。同等大小,梅子青最貴,其次為粉青。其餘的就以綠色有多美來衡量價值了。例外的是那些罕見的黑龍泉,白龍泉,蟹甲青龍泉,黃龍泉。這些都比普通的豆青龍泉價值高。當然,明代仿的就比宋代的低值是無疑的了。

所以,瓷器收藏,玩到老學到老,在文物面前永遠都是小學生。很多藏友頗為自負,動輒斷言五大名窯遍地都是,元青花我有幾十件云云,其實以筆者數十年經驗來看,真品寥寥。所以不予評判者,寫文的目的只是為了傳播真知,也就沒有必要去惹口舌之爭。對也好,錯也好,圖個樂吧。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部落格尋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