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何漢林:精雕細琢 讓精品更精 讓人生更美

由 南方新聞網 發表于 藝術2022-08-02
簡介晚飯後,何漢林來到位於汕頭老市區的木雕藝術工作室,一邊仔細端詳著未完工的《蟹簍》作品,一邊拿出刻刀忙活起來

何長清百鳥朝鳳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何漢林:精雕細琢 讓精品更精 讓人生更美

何漢林在工作室進行雕刻創作。

晚飯後,何漢林來到位於汕頭老市區的木雕藝術工作室,一邊仔細端詳著未完工的《蟹簍》作品,一邊拿出刻刀忙活起來。“篤篤篤……”木槌敲擊著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一隻只木螃蟹在他的精心雕琢下逐漸顯現,何漢林專注的神情下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何漢林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與木頭“打交道”已有40餘年。《歲寒三友》《百鳥圖》《半畔花籃》《百鳥朝鳳》等名作都出自他手,一些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博物館收藏,其中《百鳥朝鳳》還曾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雖然自己的木雕作品屢被收藏及獲獎,但何漢林仍每日埋頭在木頭的世界裡潛心創作。“有些成品出來的時候自己雖然滿意,但過一段時間再看還是覺得不夠完美,還有可以再完善的地方。”一句話,透露出特區人謙虛務實、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也正因為如此,何漢林始終能靜心、用心投入,讓精品更精,亦讓人生更美。

兒時結緣

從耳濡目染到獨當一面

何漢林從小在老市區長大,兒時經常看到父親何長清拎著一袋雕刻工具出門工作,回來時總會給他帶回幾塊木頭“玩具”,何漢林因此對“木”有著濃厚興趣。1976年,何漢林1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木雕技藝,從最基礎的磨刀開始練習基本功。

“想要學會這門手藝,必須先學會磨刀。光是磨刀我就練了好久,好在父親經常教我,後來我逐漸掌握了構圖、佈局、用刀、鑿胚、細刻等技藝。”何漢林說。

1983年,父親退休,已經學有所成的何漢林頂職進入木雕廠工作,以創作木雕樣品為主。憑藉著紮實的雕刻功底和一股闖勁,何漢林製作的樣品廣受好評。花鳥木雕是他的創意之作,因其在創作中增加了檯燈照明功能,將實用性與工藝美術相結合,這款樣品在廣交會上展出後大受歡迎,何漢林樂得合不攏嘴,開始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不久之後,他成為木雕廠獨當一面的樣品設計人員。

“那時正值汕頭經濟特區初創之時,潮汕木雕一度供不應求,木雕廠的訂單大部分來自廣交會,很多木雕產品都出口東南亞國家。”回憶起那個年代,何漢林顯然還很激動。

他坦言,在汕頭創辦經濟特區之初,他與其他人一樣對經濟特區的未來飽含期待,認為一旦特區未來的政策惠及潮汕木雕行業,不僅木雕手藝人的待遇有所提高,潮汕木雕還能借此東風走出潮汕,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堅守藝術

生活再貧苦也未放下刻刀

在市場經濟衝擊下,上世紀90年代初,木雕行業開始遭遇“寒冬”。彼時,汕頭木雕廠因訂單驟減而被迫解散,許多木雕手藝人紛紛轉行。時代浪潮下,何漢林不得不暫時轉做別的工作。他開過日用雜貨店,也做過其他小生意,然而內心總是有一股強烈的意願:老本行不能丟。

1995年,何漢林果斷嘗試創辦自己的木雕工作室,走上一條獨立創作的路子。他回憶說,當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清貧,收入微薄,有時候甚至難以為繼。然而,再苦再累他都沒有放下手中刻刀,每有訂單他都欣喜若狂,作品刻一件賣一件,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學習木雕技藝要有所捨棄,更要靜心,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沽名釣譽。”如今回想起獨立創作的那段歲月,儘管很貧苦,何漢林依然如數家珍。工作室當時設在大學路,平時人流量較少,加上室外風光旖旎,良好的環境給予何漢林極大的創作靈感,他的手藝也在這裡得到長足的進步。

2007年,由於多種原因,何漢林搬離了大學路,在老市區共和路買下一間鋪面作為新的工作室。老市區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予他新的創作靈感。新的創作故事,也在此展開。

精益求精

耗時3年創作是“家常便飯”

面積50多平方米、雕刻工具上百種、花草鳥獸木雕作品栩栩如生……這是何漢林位於老市區的木雕藝術工作室。他在這裡已經待了13年。他從不工作到深夜,避免影響街坊鄰居休息。10多年來,一件件木雕作品在這裡誕生,而且比以往多了一種老市區特有的人情味以及和更加細膩輕柔的刀法。

受訪時,何漢林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創作木雕的工序及關鍵步驟:“設計圖紙、鑿胚定型、修觀加工3道工序環環相扣,絲毫不得馬虎。繪圖設計是注重前後層次、整體輪廓構圖設計,要讓潮州木雕鏤空雕的獨特技藝體現出來,設計的基礎一定要做紮實。”

與木頭“打交道”40多年來,他已數不清自己刻了多少件作品,不過一幅名為《騰飛》的駿馬奔騰木雕塑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完成這件作品,他花了3年時間。

“作為一名純手工藝人,花3年時間完成一件作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何漢林說,《騰飛》由三巨幅木頭拼接起來,長達6米,雕塑上有數十匹形態各異的駿馬,還有松果、柳枝、竹葉、玫瑰花、鳳尾竹等草木,光是雕刻駿馬的神情和草木的紋理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除了《騰飛》,2011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的木雕作品《百鳥朝鳳》,同樣歷時3年創作完成。原來,他前後創作了3個版本,每一版都不同,創作第三版時才覺得滿意。他在這幅作品的構圖佈局、鳥的神形、花的姿勢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在細刻上,他大膽地將圓雕、浮雕、沉雕等技藝融合在一起,呈現出層層鏤空、重重疊疊、交相輝映的效果。

類似這樣大膽創新的例子不勝列舉,最終奠定了他在潮汕木雕行業的地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像他身上謙虛務實、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以及探索創新、開放包容的精神,伴隨著特區人走到今天。

■對話

在時代浪潮中堅守初心不斷傳承

南方日報:潮汕木雕為何能在廣交會佔有一席之地、走出國門?

何漢林:潮汕木雕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傳統木雕流派之一,題材主要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情節,以及“二十四孝”和一些民間故事,作品往往耀眼奪目、玲瓏剔透,蘊含著藝術與匠心,2006年被正式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南亞華僑眾多,他們濃濃的家國情懷和對傳統文化的敬重,促使潮汕木雕在傳承與發揚中不斷獲得新生,以最好的姿態展現在國內外公眾面前。

南方日報:回顧上世紀80年代,您最難忘的是什麼?

何漢林:當時我隨父親在汕頭木雕廠住過幾年。每天晚飯後,父親與其他老藝人坐在廠門口乘涼,閒聊的話題都是“誰的手藝最好”“如何打造工藝精品”等,讓我受益匪淺。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老一輩木雕手藝人的認真與執著,以及對藝術的追求精神,這也成為我堅守初心、傳承手藝至今的精神動力。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張偉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