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醫算啥病?啥原因導致的?

由 人民好醫生 發表于 藝術2022-07-21
簡介因而有部分中醫學者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根本在於脾不健運,升降失常,脾虛以致肝氣相對過旺,疏洩失常,橫逆犯胃,胃氣上逆

中醫說痰溼西醫是什麼

人們現在有了病,通常首先看的是西醫,也用西醫的方法看病,吃藥、打針、做手術

。。。

直到這些方法用盡,病卻沒見好轉,或愈發嚴重的時候,才想到中醫。

我是中醫的,但從未反對西醫,並常常用西醫的各種檢查資料為我所用,也經常採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診治患者。

我對於疾病先從西醫的角度解讀,一方面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從西醫的角度能夠說得明白,治療方法快捷而明確;另一方面,介紹完西醫,也算是個序曲,再開始解讀中醫,算是硬菜上桌。

那麼,從今天開始,就逐字逐節的一點點揭開中醫對於反流性食管炎的謎底。

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裡算啥病?

和很多疾病一樣,反流性食管炎,古今中醫都沒有這個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特徵,大多數中醫人士,將反流性食管炎歸屬於中醫“吐酸”、“吞酸”、“反胃”、“嘈雜”、“嘔吐”、“胸痺”、“噎隔”、“梅核氣”等疾病的範疇。

“吐酸”一說最早見於《內經》。而在西晉王叔和所編撰的《脈經》和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等經書裡,則稱之為“吞酸”,意思就是泛吐酸水,或口中發酸。

這些經書裡描述的症狀與現代醫學描述的反流性食管炎較為相近,反流性食管炎中出現的反酸、燒心、胸骨後疼痛等,均是因為食管的防禦機制減弱,導致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入食管,產生炎症所致。

24

小時食管

PH

值監測,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

PH

值<

4。0

為確定反流存在的界點,食道

PH

值降低是診斷流性食管炎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因此,將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病名定為“吐酸”,能夠較好地概括流性食管炎的特點。

而且,前國家技術監督局釋出的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首次將流性食管炎稱為“食管癉”,可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普遍採用。

簡言之,反流性食管炎,就是中醫泛義上的吐酸。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醫算啥病?啥原因導致的?中醫博士如是說,收藏

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認為啥原因導致的?

以下內容,才是今天的重點。

早在幾千年前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有“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諸逆上衝,皆屬於火”的記載,提出了火、熱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機。

而在《靈樞·四時氣論》則記載:“善嘔,嘔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瀉則苦,胃氣逆則嘔苦。”

在《靈樞經》裡強調了病邪在膽、胃氣上逆的病因。這和西醫上的反流性胃炎,也叫做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叫法從機理上是一致的。

返回到隋代,隋代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認為,“脾胃……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臆而吞酸,氣息醋臭。”

巢元方提出了脾胃虛弱引起不能消化穀物,是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原因。

南宋嚴用和在《濟生方·五隱五隔論治》則認為“食飲乖度……氣留於咽隘則成隱證。”

提出了飲食不當致病的觀點。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醫算啥病?啥原因導致的?中醫博士如是說,收藏

到了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之一、中醫滋陰派創始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則認為:““吞酸者,溼熱鬱積於肝而出,浮於肺胃之間”。

朱丹溪認為反流性食管炎,是溼熱鬱結,胃氣失和所致。

同為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桓在《脾胃論》中,指出吐酸病機屬胃寒氣滯,濁氣上逆所致。

到了清朝的程文囿時期,他在其編撰的綜合性醫案著作《醫述·吞酸》裡引李東垣語云“雜病在心,濁氣不降。

當代中醫對反流性食管炎病因解讀

在歷代中醫和本經中對吐酸病因認知的基礎上,結合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當代中醫也進行了辯證上的發展。

廈門市中醫院的徐福音教授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食管的功能是透過蠕動將食團送入胃中,為傳化物而不藏,以通降為順,屬於胃的範疇。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機是脾胃虛損為本,胃氣不降、肝失疏洩、溼熱陰傷為標。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謝昌仁教授則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宜、勞逸不均,或脾胃虛弱、藥物損傷,導致肝膽疏洩和脾胃運化失常,氣機上逆所致,氣鬱、食滯、胃熱、痰濁、正虛、血癖是其常見的病理表現。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的著名老中醫肖漢璽教授,把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作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機,情志不暢、肝氣犯胃為其發病關鍵,氣機鬱滯,鬱久化熱是其傳變特點,痰濁血疲是其最終結局。

河南省南陽市中醫外科醫院的萬麟等醫生則把反流性食管炎病因歸為:一,為飲食傷胃;二,為肝氣犯胃;三,為脾胃本虛,病機是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和痰氣疲阻胸隔。

中醫對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彙總

最後,說點我們平頭老百姓聽得懂的吧,我們把上面所說的古今中醫對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總結如下——

1。

飲食所傷:

由於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炙博、菸酒肥甘,或不易消化之物,日久積滯中焦,損傷脾胃,痰溼內生,鬱而化熱,熱阻中焦、胃失和降。

2。

情志失調:

平素惱怒易激、過度思慮、憂愁抑鬱,易導致肝失調達、疏洩不利,肝氣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

米古代醫學家愛張景嶽在《景嶽全書·雜證漠》上說“噎隔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氣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隔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

3。

脾胃素虛

或後天脾胃受損:

脾氣不足,胃陰受損,中氣虛餒,食少運遲,升降失常。

另外外邪犯胃,溼熱之邪,或寒邪等外邪入侵,損傷脾胃之氣,導致胃氣不和,氣機逆亂,亦可發生嘈雜、反酸之證。

清末著名醫家唐宗海在其所著《血證論》中記載:“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洩水谷,滲洩中滿之症,在所難免。”

所以肝失於疏洩,可橫逆犯脾,導致胃氣上逆,而致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以氣機不暢為主要表現,多屬實證。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雖在食管,但究其原因卻源於胃,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是其主要的病機基礎。

蓋胃為陽腑,其氣以和降為順,由此來完成受納、運輸水谷之功能,正如《素問·逆調論篇》中說“胃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

無論起病是由於肝失疏瀉,還是溼熱鬱結,抑或是脾氣虛弱,最終都是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上逆,酸水上泛,從而發生反流性食管炎,故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是其主要的病機基礎,治療時降逆和胃是根本原則。

更需強調的是肝、脾兩髒在反流性食管炎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內經》記載:“胃者五臟之本。”

胃氣上逆非獨胃病,而是與五臟密切相關,而五臟中當屬肝、脾與胃關係最為密切。

胃酸的分泌、排洩和發揮作用,主要依靠肝的疏洩功能來控制和調節。

若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胃酸分泌正常,並能正常發揮消化飲食的作用,使脾胃受納運化、升降功能正常反之,若肝失疏洩,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肝胃不和,則胃酸過多,並隨胃氣上逆反流食管而吐酸,引起胸骨後灼熱或疼痛。

脾胃互為表裡,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同維持中焦氣機升降,若脾不升清,則影響胃之降濁,故與脾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因而有部分中醫學者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根本在於脾不健運,升降失常,脾虛以致肝氣相對過旺,疏洩失常,橫逆犯胃,胃氣上逆。

因此,在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中,脾虛失運是本,肝胃氣逆是標。由此可見,疏肝健脾始終要貫穿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當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