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由 GolevkaBao 發表于 藝術2022-07-16
簡介“箍縮效應”往往會在等離子體中產生不穩定性

內電極和外電極是什麼

LLP核聚變公司已經在創紀錄的28億℃高溫下產生了低成本的核聚變反應。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筆者已向讀者介紹了

一種很有前途的核聚變創新方法,它利用一種被稱為稠密等離子體焦點(

DPF

)的小型廉價裝置。

第一部分:“核能領域”最熱門理念:稠密等離子焦點,一種廉價的核聚變方式

由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埃裡克·勒納(Eric Lerner)創立的LLP Fusion公司

已經成功地利用

DPF

產生了大量的核聚變反應和創紀錄的

28

億℃高溫

。在許多方面,勒納(Lerner)的裝置可以與成本高達百倍的核聚變實驗相媲美。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那麼,這是怎麼實現的呢?

是時候解釋一下埃裡克·勒納(

Eric Lerner

)的

DPF

裝置的工作原理了。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LLPFusion網站上找到更多資訊。筆者也將會在後續介紹Eric Lerner裝置的影片演示)

稠密等離子體焦點

的物理原理:在理論上已經被很好地理解,並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經在無數實驗中得到了證明。

實驗揭示了

DPF

放電現象中驚人的複雜現象,其特徵是自組織和高能量密度結構的形成。

埃裡克·勒納(

Eric Lerner

)使用的

DPF

具體設計——由一對

10

釐米長的同心

電極組成,安裝在低壓下充滿氣體燃料的室內。

外電極(即陰極),其外部半徑為5釐米。內電極(即陽極),是一個半徑為2。8釐米的空心圓柱體。

完整影片:

「原理篇」新核能革命:聚焦核聚變,是如何工作的?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電極元件——LLP Fusion的稠密等離子聚焦裝置的核心。由LLPFusion提供

電極透過一個快速開關與一組電容器相連,電容器的電壓(通常)高達

40,000

伏特。

當開關閉合時,電容器會向電極傳送一個強大的電脈衝,使電極之間形成一個

環形火花放電

。在其峰值時,有超過100萬安培的電流流過這個裝置。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這個 “火花 ”到底是什麼?

將電容器組與電極連線起來,就會在它們之間的空間產生一個強烈的電場。

在氣體中,恰好沒有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少量電子,在巨大的力的作用下被加速向陽極方向移動,在沿途的過程中與原子碰撞,使更多的電子獲得自由。

失去電子的原子成為帶正電荷的離子,並加速向陰極移動,在移動過程中與其他原子發生碰撞。

有些原子還與電極相撞,釋放出更多粒子(主要是陰極的電子)。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雪崩”,越來越多的電子被從原子中撞出,產生越來越多的自由電子和離子以及更多的碰撞。

氣體迅速轉變為由自由移動的電子和離子,並組成高溫、高能介質。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這種介質就是物理學家所說的

"

等離子體

"

——有時被稱為

"

物質的第四種狀態

"

實際上,宇宙中大多數物質都是以等離子態存在的。

現在,有趣的事情開始了。

電子流到陽極,離子流到陰極,構成了電流。電流會產生磁場。

磁場作用於電子和離子,進而改變電流的模式。

完整影片:

「裝置原理」聚焦核聚變:直接將核能轉化為電能

箍縮效應(The pinch effect)

這時,一種眾所周知的物理機制——“箍縮效應”(

The pinch effect

)開始發揮作用。“

箍縮效應”是DPF集中能量的關鍵機制。

簡而言之,“箍縮效應”是指平行電流相互吸引的現象。

這種效應是電流產生的磁場的結果。

因此,攜帶強電流的等離子體將被 “擠壓”——壓縮——垂直於電流的方向。

完整影片:

神奇的物理效應:什麼是“箍縮效應”?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左圖:由新英格蘭大學的斯蒂芬·博西(Stephen Bosi)演示箍縮效應。完整的影片可以在這裡觀看。右圖:避雷針被閃電的夾擊效應壓碎。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許多核聚變的方法都是利用“箍縮效應”——首先是所謂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其中

ITER

將是最大的。

但是,在所涉及的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箍縮效應”往往會在等離子體中產生不穩定性。

但核聚變的主流方法,

ITER

,追求的策略是試圖抑制所有的不穩定性因素。

他們試圖保持等離子體儘可能的安靜和穩定。

其目標是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並持續產生能量。

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不僅不受歡迎,它們還可能對裝置造成嚴重的損害。

現在最大的區別是。與此相反,

DPF

利用不穩定性作為達到聚變條件的主要機制。

這種相反的理念是——為什麼在實現核聚變能的主線努力中,等離子體焦點往往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三步走的核聚變方法

稠密的等離子體焦點透過一系列階段達到了聚變的條件。

這個過程對人眼來說太快了——整個放電過程只持續約百萬分之二秒——但超高速攝像機和其他儀器可以記錄每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

“箍縮效應”使原本光滑的等離子體鞘,分裂成密集的電流絲陣列,在電極之間徑向執行。

這些細絲具有特徵性的渦流結構,等離子體物理學家溫斯頓·博斯蒂克(Winston Bostick)和維托里奧·納迪(Vittorio Nardi)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對這些細絲進行了詳細研究。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DPF

放電過程中產生的等離子體渦旋絲。

這些照片是用一臺曝光時間僅為5ns(ns=十億分之一秒)的增強型CCD相機拍攝的,顯示了在陰極葉片之間觀察到的等離子體鞘層沿著陽極(朝右上方)移動。它們顯示了電流開始流動後,鞘層從230-570納秒開始發展。細絲(從左下到右上)的半徑只有200微米。來源:Syed Hassan,LPPFusion。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第二階段:

電磁場迫使細絲沿著裝置的軸線快速移動

。當細絲到達電極的末端時,它們就會彎曲成類似噴泉的形狀,

細絲延伸到中空陽極的內部

在陽極內部,細絲之間的距離縮短。

當它們的電流流向相同的方向時,

箍縮效應“再次發揮作用,導致細絲相互吸引。它們合併在一起,形成一條狹窄的等離子體細絲。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第三階段:

此時,電磁相互作用導致被“箍縮”的絲線變得不穩定——即所謂的扭結不穩定。

細絲纏繞成螺旋狀。附近的線圈也相互吸引,同樣是由於箍縮效應。

最後,盤繞的長絲變得結實起來,形成一個緊密的結構,稱為

"

等離子體

"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等離子體的扭結不穩定性和形成的圖表,以及顯示等離子體區域的快速相機影象。由LPPFusion提供

勒納(

Lerner

)實驗的等離子非常小——直徑只有幾分之一毫米,相當於原來等離子體體積的百萬分之一。

放電的大部分能量現在都集中在這個微小的空間裡。

在這裡,等離子體被電流絲產生的超強磁場所限制和壓縮。在等離子體內部,快速移動的電子和離子的能量被轉化為熱量,產生了近

30

億度的溫度。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在這種溫度下,會發生大量的聚變反應。

核聚變的總輸出取決於溫度、燃料在質子中的密度和等離子體 “壽命 ”的長短等綜合因素。

在勒納(Lerner)的實驗中,等離子體只持續了約100億分之一秒的時間。

因此,現階段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儘可能地提高等離子體密度。

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筆者將在本系列的下一期和最後一期中看到。

更多閱讀:

核反應堆“新革命”:新一代超小型核燃料,將完美解決核洩漏問題

撰寫

:GolevkaTech

重要宣告

:此處所發表的圖文和影片均為作者的原創稿件,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擁有。所刊發的圖片和影片作品,除特別標註外,均視為圖文作者和被拍攝者預設此版權之歸屬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