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蠶絲為“線”修復缺損神經——重慶“蠶絲人工神經”達國際先進水平

由 中國農科新聞網 發表于 農業2022-06-11
簡介(受訪者供圖)以晶瑩蠶絲為“線”,修復缺損神經——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畜牧科學院獲悉,該院蠶業研究所的“蠶絲人工神經”專案,經專家評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東、江蘇等地風投公司爭相前來洽談合作事宜

蠶絲怎麼變成線

蠶絲為“線”修復缺損神經——重慶“蠶絲人工神經”達國際先進水平

周嬋(右)與團隊成員正在研究如何從蠶繭中提取“蠶絲人工神經”。(受訪者供圖)

以晶瑩蠶絲為“線”,修復缺損神經——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畜牧科學院獲悉,該院蠶業研究所的“蠶絲人工神經”專案,經專家評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東、江蘇等地風投公司爭相前來洽談合作事宜。

記者在該研究所看到,一隻白色大鼠在食物引誘下,正在特製跑道內活動,看上去與健康大鼠一樣敏捷、矯健。

“3個月前,這隻大鼠的左後腿做了蠶絲人工神經植入術。”蠶業研究所副所長周嬋介紹,“我們對這隻大鼠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進行了測試,發現蠶絲人工神經的修復效果,與自體神經移植相當。”

自體神經移植,是指從自身健康神經中擷取一段植入缺損神經中。從術後恢復情況來看,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往往會讓作為供體的健康神經恢復緩慢;而植入的神經軸突又容易無序生長,嚴重影響缺損神經功能的恢復。

2010年,周嬋開始研究“蠶絲人工神經”。在財政資金資助下,市畜科院成立了“蠶絲及關聯生物醫用材料研究中心”,有固定科研人員十餘人。

“科研人員大多有醫學背景。他們利用蠶絲的力學效能、生物相容性等優異效能,以處理過的蠶絲為‘線’,來修復神經缺損,不斷探索蠶絲在醫用材料中的應用。”市畜科院院長劉作華告訴記者。

經過不懈努力,團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直徑1毫米的圓柱體橫截面內,這些蠶絲可以組成有6000餘個孔洞的‘軌道’,橫截面與蓮藕橫截面類似,可以讓單根神經軸突的單個細胞透過,確保再生的神經軸突纖維能有序生長,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恢復神經功能。”周嬋介紹。

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在直徑1毫米的圓柱體橫截面內,這類人工神經現在最多可以做到數百個“軌道”。周嬋團隊目前的研究達到的軌道數量,已與坐骨神經中的軸突數量相當。在本月初的評審中,來自重慶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11名專家認為,該專案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瞭解,每年我國有30萬至45萬名神經損傷病患,大多透過自體神經移植進行修復。廣闊的應用前景已吸引廣東、江蘇、四川、重慶等地的風投公司同時瞄準該專案。他們正積極與周嬋團隊接洽,希望加快這一專案的產業化程序。

編輯:張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