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由 喜羊羊愛生活 發表于 農業2022-03-22
簡介03烹製麵食炸糕行家對山西面食作了這樣的概括:“晉南的饃、晉中的面、晉北的糕”

為什麼山西被稱為麵食之鄉

題記:世介面食之鄉在中國,中國麵食之鄉在山西。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2007年,經中國烹飪協會考察認定組認定,山西省獲得“中國麵食之鄉”稱號。山西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稱為“世介面食之根”。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麵、蕎麵、莜麵做幾十種,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做的花樣翻新,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麵食在山西按照製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製麵食三大類。有據可查的麵食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麵、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01

蒸制面食

莜麵窩窩

莜麵窩窩,也叫莜麵栲栳栳。莜麵栲栳是山西晉北、晉中、呂梁一帶家庭主婦的拿手戲。大人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滑的瓷板上,用手掌在推一個、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大火蒸熟後莜麥香濃郁,口感勁道,搭配上豐富的料汁,讓人胃口大開,直到現在,也常常回味起那個味道。

莜麵窩窩用的是半燙麵。面必須燙透了,燙不透就不會那麼軟和,還又不能全燙了,全燙了就沒有那個挺拔勁,也就沒骨頭了,也就是吃在嘴裡軟硬正合適,老少皆宜,太軟了就成漿糊了,沒牙的老人吃合適。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高粱面魚

這在晉北的忻州、定襄、五臺、原平、代縣一帶是家常飯。主婦們將和好的面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兩手同時從大案兩頭搓起,成細若香頭的小魚,蒸好澆上湯菜食之。若是時間緊,來不及搓魚,便捏成很薄的紅面殼殼。要麼掰成塊加菜拌食、要麼切條,用雞蛋、酸菜炒食,同樣令人垂涎。過去村裡孩子玩餓了,取一個紅面殼殼,在裡邊倒一點鹽醋,滴一點食油,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吃到最後,鹽醋、殼殼來個一口香,老百姓叫“油鹽蘸窩窩”。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燒麥

燒麥的製作工藝很是複雜,中餐的好吃在於各種作料的配合千變萬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製作時將羊肉絞碎,放入盆內,加花椒粉、鹽、白醬油、薑末、蒙子拌勻,再將西葫蘆、韭菜切細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餡。最難的是做皮,老師傅們說:“燒麥好吃難和麵,皮薄包餡打花難”。做皮就是將麵粉加鹽和清水拌勻,揉透搓成條,摘成面劑子擀成片,用擀麵杖把面片壓出花邊,放入盆內蓋上溼布,然後用每張面片裹上些許羊肉餡包成形似梅花的燒麥,上籠用大火蒸約15分鐘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開的雪梅,皮軟餡鮮,無腥羶味。燒麥難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韌,餡料味美汁鮮。燒麥原來是山西農村有錢人家用作喜慶筵席的點心,現在雖然滿大街賣的都是燒麥,可是多半都是粗製濫造,皮子粘口不說,一咬滿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卻再不容易了。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花饃

花饃,也稱“面花”,是中國麵塑品。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曆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孃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02

煮制面食

刀削麵

山西大同的刀削麵最為有名,可謂“麵食之王”,它有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於消化等特點,與北京炸醬麵、河南燴麵、湖北熱乾麵、四川擔擔麵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面食。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大同刀削麵物美價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獨特的大同風格,很多外地朋友來到大同,在品嚐之後,都讚不絕口。一些本地遊子,在回到家鄉之後,都要先趕去削麵店,去吃一碗刀削麵,來解日夜思念之情。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剔尖

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流行於晉中一帶的傳統經典麵食。《傳統麵食》載,李世民的皇妹——八姑,赴綿山誦經修行,為鄉民採藥醫病。一日,八姑為一患病老嫗配藥、做飯。和麵時,軟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後還是將面和得稀軟。眼看鍋中水開,八姑急中生智,隨手拿起一塊木板,將軟麵糰放於板上,用一根筷子試著往開水鍋中撥,竟撥出了一根根麵條。煮熟盛碗老嫗吃得上口,就問:“孩子,這叫什麼?”八姑將“這”誤聽為“你”字,脫口說:“叫八姑。”老嫗誤聽為“撥股”,從此就有了“撥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後來剔尖漸漸流傳開來,逐漸成為了山西人民飯桌上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緻主食。

每次說到撥爛子、擦蝌蚪、剔尖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啊,我真的是個山西人,山西人對面是真的熱愛,吃麵的方式真的層出不窮。好吧,一說到吃的就想回家了。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揪片

揪片又稱掐疙瘩,也是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這裡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後擀成圓形,切開對摺,然後根據歲數先切成大片,再將大片用手分別揪入沸水鍋內,撈出後約半飯碗。吃此飯有歲歲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夏涼,春、秋、冬溫),蓋溼布稍醒。把麵糰揪成若干小麵糰,用拇指和食指將麵糰掐薄,揪成指甲蓋大小的片。為使揪片不粘鍋,不粘手,可蘸少許清水或食油。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餄餎

(hé le)

餄餎是山西民間常做的一種家常面。也叫河漏面,做法簡單,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製的餄餎床(當地人叫“捺把子”)內,反覆泵壓手柄,器具壓迫使麵條從餄餎床下方的許多小孔壓出,待壓到一定長度後用刀或薄鐵片把麵條截斷,下進鍋裡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或打滷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頗具觀賞性(鄉巴佬進城啦)。

餄餎面對於很多外地人來說會比較陌生,甚至連名字都不容易唸對,但在我們山西人日常生活裡,卻是一碗無論春夏秋冬,天天都要吃上一碗的麵食。這碗餄餎面裡有筋道爽滑的餄餎條,有鮮美適口、香味醇厚的菜和湯,還有這世上最熟悉又最想念的“媽媽的味道”,這碗麵一輩子都吃不膩。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03

烹製麵食

炸糕

行家對山西面食作了這樣的概括:“晉南的饃、晉中的面、晉北的糕”。在雁北,蓋房要吃上樑糕,喬遷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鑼鼓糕,逢年過節要吃節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種。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的糕,也叫“黃糕”;連皮磨面做成的糕為“毛糕”;將素糕包上餡兒,入油鍋炸出的,就叫“脆炸糕”。做油糕最講究做完糕後要留“糕根”,即在包完糕之後要剩一塊素糕,把它捏成豬頭狀,即為“糕根”。預示有永遠吃不完的糕。“好吃不過油炸糕”,可見這炸糕在晉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據說,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到民間是兩股麵條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間,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並製作銷售,並不斷改進技術,把原來的兩股變成三股,擰在一起,炸成金黃色,細絲花紋很是喜人。現在的稷山麻花花樣越來越多,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芝麻、冰糖、花生仁等,風味更佳。至今晉南民間仍將麻花作為饋贈親朋的禮品,過節時也缺不了麻花,往往是一盤花生、瓜子和糖,一盤麻花放在炕桌上來待客。有時候,以麻花作主食,就上湯,也是一頓晚餐。可見麻花在百姓生活中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鍋魁

鍋魁是原平市的傳統吃食,原名“鍋饋”,是一家麵餅鋪的學徒偶然創制出來的。一日店主和師傅出去辦事,徒弟便把做月餅剩下的麵粉,加了點油酥,包點糖餡,壓成鞋底樣的餅子放入烤爐。師傅回來,見徒弟咬著個黃澄澄、香噴噴的餅子吃,拿來一嘗,酥脆香甜,味道妙極。此後,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餅,上市銷售,生意興隆。取饋贈之意,叫“鍋饋”。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逃難路經原平時,縣官邢夏林準備的筵席上就有“鍋饋”。慈禧食之津津有味,聽說此食叫“鍋饋”,就信口讚道:“不錯,不錯,爐食之魁嘛!”從此把“鍋饋”就改名“鍋魁”了。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炸三道

炸三道,又名砍三刀,流傳於我省忻州地區的五臺、定襄、原平、代縣一帶,因成形時在面上留有三道刀印而得名,是當地老百姓正月裡的花樣主食之一。炸制炸三道,以100克黃米麵為例,需準備400克玉米麵。不願吃玉米麵的可用白麵代替,白麵和黃米麵做的口感更好。但是,從營養健康的角度考慮,保留一部分玉米麵為好。輔料有:紅糖80克,食鹽、鹼面適量,炸制用油500克。炸三道炸制前需要發麵。發麵方法和蒸饅頭、蒸窩頭一樣,將黃米麵、白麵、玉米麵放在盆內攪拌均勻,加入面酵子,用溫水和麵,和成麵糰,放置溫暖處發酵。發酵後放適量鹼中和酸味,再放入紅糖和鹽揉勻就可成形了。成形時,取麵糰於案板上,將麵糰搓成胳膊粗的條後按扁,約1釐米厚、10釐米寬,再間隔1釐米左右切成短條,然後用刀刃或順條或橫條輕輕切三道印子,就是炸三道的坯子了。炸制的要點是油溫的掌控,不可過高,控制在六七成熱為宜。生坯入鍋後炸至紅黃色時即可撈出。

炸三道是正月裡早晚的主食,多與年饃、折餅、餃子、餾油糕等同餾,好讓人選擇,各取所愛。這樣安排飲食,不僅花樣多,看上去也很豐盛。炸三道色澤紅黃,油香四溢,筋軟順口,風味獨特,是農村娃一年一盼的麵食。春節已經臨近,吃厭白麵、大米的人們,不妨炸制一些嚐嚐,一定會讓你的春節別開生面,食趣橫生。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中國麵食之鄉——山西

山西面食文化博大精深,以“面”為原料精耕製作的美食不計其數,這裡介紹的也僅僅是其中幾種,還有很多種類來不及細說。所以說,山西擁有“中國麵食之鄉”的美稱不是徒有虛名的!如果到山西不嘗麵食,就等於沒到過山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