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由 知我心理學 發表于 農業2022-03-10
簡介透過表白,我們也能告誡自己,要認真對待這個人、這段關係

聊騷第一句話怎麼說

故事要從我的一位老鐵說起。他單身已經五六年了(聲稱是),他一直叫囂著讓我和其他朋友給他介紹物件。期間我看他遇到過好幾位他很喜歡的女生,但是最終都沒有能夠修成正果。

我有一天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他從來不跟女生表白。我就問他,你當時那麼喜歡那誰誰誰,你怎麼不表白?

他說我怎麼能表白呢?我表白怎麼行呢?我從來都不給女生表白。

他的這個言論居然還得到了我們朋友圈子裡另外幾位單身男士的高度認可。

為啥不表白?他們說,說不清楚,反正不能表白,只能暗示。然後這四五個男生就在那一起頻頻點頭。

我這個老鐵還說,女生跟他表白,他也不喜歡,最好就是互相暗示試探。我說那你們怎麼確定關係呢?他們說,所以不就沒成嘛,單著呀,也許遇到剛好能成的就成了。

於是我的小腦瓜裡升起了許多問號,他們說自己也理不清自己的心理,讓我寫篇文章研究一下。

所以我就真的深入研究了一下這個“表白”的問題。來看今天的文章。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要理解表白的問題,就得先理解“曖昧”。

“Ambiguity”一詞,維基百科定義為是一種

意義的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of meaning),

這種不確定使得任何解讀都存在可能性,卻又都無法確定。

浪漫關係中的曖昧, Ambigu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則是指

雙方對彼此關係的內涵存在不確定

(Draucker & Stephenson, 2012)。

不確定雙方對彼此的感覺;

不確定是否要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不確定要不要做出承諾成為固定的伴侶;

不確定是否要結束浪漫關係發展的可能性,拒絕再和對方做出更多友情之上的互動;

……

曖昧都產生於 “承諾”與“拒絕”之間的矛盾。而處於曖昧中的雙方都不主動公開地表明自己“會承諾”或“會拒絕”的立場。

傾向於承諾的人,從未明確提出過自己的承諾,只是在心中有這樣的期許;傾向於拒絕的人也從未給出明確的拒絕,只是內心認為自己不願/不會/不能和對方在一起。

我們通常看到的人在曖昧中的狀態有3種:1)傾向於承諾;2)傾向於拒絕;3)自身的想法也不明確,在承諾和拒絕之間搖擺(最常見)。

表白,就是宣告曖昧結束的號角。

表白意味著,我單方面宣佈關係存在一種確定的內涵:我有明確的意願與你發展浪漫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表白看起來是個小事,但實際上卻是完全顛覆了原來的關係動態

,帶來了全新的關係動態的一個分界點。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表白”對於關係來說則意味著:

1)關係中的自由度降低了。

曖昧關係中,雙方都沒有被關係所束縛。對彼此來說,關係的可能性有很多書寫的空間,對外部來說,也仍然可以保留髮展其他關係的權利。我這位老鐵後來分析出來“不但自己不喜歡錶白,也不喜歡被女生表白”,原因有一部分就是

無論任何一方表白,起碼彼此之間關係的可能性就受損了。

“拒絕了的話連朋友都沒得做,更不可能還能繼續發展看看。”他如是說。

此外在Rusbult等人(1998)提出的親密關係的承諾投入模型中指出,有更多可供選擇物件(alternatives)的人,越少對一段關係做出承諾。

越是自己認為自己選擇很多的人,越難表白。

2)關係中的權力變化了。

對於那些把親密關係看成輸贏之爭的人來說,在曖昧階段,ta們會認為雙方的權力是相對均衡的,雙方都可以否認自己的意圖和情感。而表白後,一方擁有了拒絕或接受另一方的權力。

不過這種感受是正常的,因為人類天生尋求他人的認可和接納,人際中的拒絕會給個體造成自尊受損的感受,浪漫關係中的拒絕尤其如此。

那些曾經遭受過背叛的人更害怕被拒絕

(Horney, 1937; Downey & Feldman, 1996)。

3)可能出現需要人際技能的“尷尬場景”。

表白後如果被拒絕,無論是自己被對方拒絕,還是對方被自己拒絕,都是一種複雜的人際“局面”。我這幾位老鐵認為自己缺乏處理這種複雜局面的“足夠的能力和意願”。一方面覺得麻煩,一方面也覺得可能會出現難以處理的尷尬或衝突的場面——這一說法也被研究佐證了(Lindsay, 2015)。

4) “遊戲式張力”消失了。

有一些人會比另外一些人更加痴迷於曖昧關係中的不確定性。

“未經表白”的關係中,有試探、有迂迴式的接近,有痴迷、有偽裝、有猜測……這些過程都對我們注意力的侵佔、對我們激素的分泌都有著極大影響,讓我們產生心跳(愛情)的感覺。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我們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份關於親密關係的“劇本”,有意思的是,很多時候當我們真正走近一個人,與真實完整的ta建立起持久的親密關係,這份“劇本”的演繹反而會受限,不如不確定的關係中我們所能體會到的那麼深刻。

而一旦表白,則意味著這些過程不再有存在的必要。

同時,這種不確定性為熱衷於分析他人一舉一動的人提供了機會。有些人樂於從對方的行為舉止中發覺其感情的線索,而曖昧滿足了ta們這種分析、偵查、抽絲剝繭似的樂趣。那麼,表白則意味著這種樂趣的消失。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表白為一段關係賦予的是“可解釋性”。

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在政治、道德、商業等語境中經常被翻譯成“問責制”,指的是

主體需要為自己的活動和行為負責,

並有義務對情況及時做出解釋。

親密關係中的可解釋性,則指的是

雙方對這段關係的定義是明確的、有共識的

(Degges-White, 2017; Perel, 2014)。

表白顯而易見,本身就是為關係做出形式的行為,也能夠迅速讓兩個人對關係是什麼達成共識。Esther Perel說,是

現代人的需要與恐懼,

使得親密關係越來越告別可以被明確解釋的狀態

,進入“穩定的不確定”

(stable ambiguity)狀態。

我們都害怕孤獨,渴望與他人的關係和聯結,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我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意圖,享受著模糊界限的自由(Perel, 2014)。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表白依然是至關重要的。

1. 缺乏解釋的關係狀態,讓人享受權力而非親密。

缺乏解釋的關係背後,是我們對於權力的渴望,也是我們對代價和風險的恐懼。

每段關係中都存在權力的角逐,往往,擁有更多權力的,是那個對關係更少依賴、有更多獨立和自主權的人,因為ta們可以更加容易地離開關係。因此,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不明確的方式來規避掉可能的風險,獲得更多的權力。

這個理論也同樣可以解釋有些人雖然戀愛了但“向全世界隱藏這件事”,或者在關係中有所欺騙和隱瞞來讓自己掌握更多的主導權。

在這種狀態中,人們享受的只是權力帶來的快樂,和物件是誰沒有太大的關係。

它作為親密關係來說是虛假的,並沒有真正的親密關係所包含的信任、真誠和共情,也無法給人以歸屬感。我們雖然身處其中、有人陪伴,但依然會感到孤獨。

這樣的關係也是相當脆弱的,因為只要一方有所不滿、想要離開的話,關係就會迅速瓦解。

2. 表白是對自己的一種承諾,是關係中承諾的第一步。

其實,表白並不是對對方的承諾。因為眾所周知,表白只是表達了我對你的感覺、我想要和你建立明確的一對一親密關係的意圖。兩個人能否產生更深一層的承諾,還要看關係的發展。

表白的實質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定義”。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其實千變萬化,我們喜歡一個人和喜歡另一個人的感覺也會不盡相同。表白意味著“我願意把我對你的感情,標記為/定義為愛情”。它是對自己內心的認可。

表白這種儀式感,對自己的作用可能比對對方的更大。我們想要給自己和對方創造一段長期穩定健康良好的關係,而這不僅困難,還要求我們必須要為之付出努力。表白是“我願意付出努力”的行為表現。透過表白,我們也能告誡自己,要認真對待這個人、這段關係。

有表白不一定能保證後續一個人在關係中必然會付出努力,但不表白卻多少可以看出一個人在關係中更多考慮/更看重自身的處境。

缺乏表白的勇氣,可能是一種“時代病”。

現代人越來越自我,ta們相信“活出自我”和“做自己”,為他人妥協變得更為痛苦;

社交網路讓現代人產生了自己有更多選擇的錯覺;活動更多、單身生活也變得比從前更加精彩快樂;再加上生活工作的壓力——更多人開始想在愛情中“做個逃兵”。

但也許正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表白”—— 因為

這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孤獨的時代,人們被割裂成都市中的原子、工作中的齒輪,傳統的親緣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

在這種個體的割裂中,我們更需要學習足夠慎重地看待感情,學會在必要的時候為了維護一段親密關係選擇妥協,學會接納另一個靈魂的稜角和缺陷,學會和另一個人深深地連線。

在“聊騷”盛行的時代,還會做這件事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所以今天文章的最後,我想鼓勵大家找回年少的自己,找回表白的勇氣。以下三個小tips送給大家:

1. 更多地著眼於獎賞,而不是代價。

表白會有代價。但有時候,是我們會更多地放大可能的危險,忽略它可能帶來的好處。比如說表白如果成功了,我們能夠擁有情感的滿足、安全感、共同面對困難等等,表白如果失敗了,我們也收穫了追求愛情的勇氣,成為了更自我認可的自己。

2. 更多地著眼於“共有”的關係,而不是“交換”的關係。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我們總是習慣用獎賞和代價來衡量親密關係。不過,過於精確的計算和衡量並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健康發展。Margaret Clark等人認為,親密關係分為“交換”關係和“共有”關係,其中

“交換”關係注重公平的交換,認為付出的代價都應該被獎賞所抵消;而“共有”關係則重視的是“對彼此需要的相互應答”。

如果我們看待關係的思路更多的是“交換”式,我們會沉浸於表白可能帶來的得失中,而如果我們用“共有”的眼光看待我們和對方——既然喜歡/愛著對方,那麼,由我們多承擔一些、由我們先說出心聲又有什麼問題呢?

3.找一個有浪漫氛圍的場合和時機

在大量影視文化的教育下,浪漫的氛圍能夠促使我們聯想到愛情,比如冬天下著雪的樹林、海邊、浪漫的餐廳等等。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氛圍推動一下自己。

愛情應該是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充滿真摯和珍重的事。願看到這裡的你有勇氣表白,也有幸運收穫表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