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由 綠太陽影視 發表于 農業2022-03-02
簡介緊接著,河北昌黎地秧歌、陝北民歌、蒙古族安代舞、陝西傳統音樂、廣東醒獅、苗族服飾、青海的花兒、羌族羊皮肚舞、河南豫劇,可謂精品雲集,陣容強大令現場觀眾目不暇接,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精彩的演出使在場的觀眾享受了一場文化藝術大餐

打夯歌是哪裡的民歌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湖南土家族毛古斯《狩獵》,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專家稱“是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 湘西毛古斯舞 土家族語稱“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撥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 捕魚狩獵等創世業跡的一種古老舞蹈。漢語多稱為“ 毛古斯”或“毛獵舞”。毛古斯舞產生於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 舞蹈形式,每逢 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在河南淮陽羲皇文化廣場上,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正式拉開帷幕。演出現場,氣勢恢宏的韓城行鼓率先登場,鼓陣排開,令旗揮舞,似黃河咆哮,如萬馬奔騰。緊接著,河北昌黎地秧歌、陝北民歌、蒙古族安代舞、陝西傳統音樂、廣東醒獅、苗族服飾、青海的花兒、羌族羊皮肚舞、河南豫劇,可謂精品雲集,陣容強大令現場觀眾目不暇接,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精彩的演出使在場的觀眾享受了一場文化藝術大餐。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河北昌黎地秧歌《炫舞奤風》,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種之一,分佈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灤南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昌黎地秧歌是一種體現農民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農業社會、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徵和農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陝北民歌 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蒙古族安代舞《安代魂》, 蒙古族安代舞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傳內蒙古通遼市周邊地區的一種原生態舞蹈。安代舞發源於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一”,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湧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陝西傳統音樂《絲路歡歌》,地域特色鮮明,集打擊樂、板胡、鼓樂及舞蹈於一體,樂曲高亢嘹亮,鏗鏘有力,凝聚人心,充分表現出陝西人民的灑脫、豪放、熱情。舞蹈前期板胡用鼓陪襯,鼓和板胡相互配合,後面先是一段鼓的獨奏,然後是一段板胡獨奏,突出古老絲綢之路的故事。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廣東醒獅《南國雄獅展英姿》,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地道的廣東民間舞,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苗族服飾《七彩苗染》,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攝影:肖海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學會會士,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周口市攝影家協會理事,周口市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西華縣藝術攝影學會主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