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邢臺千年古邑沙河城基礎資訊系列之三

由 社會學者胡順安 發表于 農業2022-02-28
簡介南街、北街是龜身,北關為龜臀,劉胡莊甩作龜尾

冀南牛有什麼特徵

邢臺千年古邑沙河城基礎資訊系列之三

胡順安

邢臺千年古邑沙河城基礎資訊系列之三

村落地理環境:地理位置、行政管屬、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地質、水文、土壤、植被、動物、主要災害等)、村落面積、佈局等。

一、地理位置

沙河城,古名沙河鎮,位於古代南北官道和千年大沙河交匯處的北岸,經度114。504962,維度36。938481,海拔高度一般在47—100米(平均73。59米)。

南與沙河市“一衣帶水,骨肉情深”;北隔“國家5A水利風景區”七里河與邢臺古城痴情相望;東和留村古鎮緊密相連,源遠流長;西北與信都區交錯接壤;千年大沙河環繞村西、村南,蜿蜒東去,形成“古河抱城”的景觀。

漢代無量寺和禪花寺比鄰村東,“全國曆史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名相宋璟碑及明代梅花亭相依西北。

邢臺南環快速道和東呂高速馬莊口在村北交匯;G107國道和京廣鐵路南北縱貫全境;東呂高速、邯黃鐵路橫跨東西。位置優越,交通便捷。

古書說沙河城“其地介邢(州)、洺(永年洺河)之會,南北之衝”。而因古代御路官道和民國京漢鐵路南北縱穿全境,且被大沙河東西腰斬,沙河城更被譽為“古趙北之咽喉“,乃兵家必爭之地。秦末著名的”鉅鹿之戰“,項羽曾率兵攻渡大沙河,繼而依次北進;解放戰爭時期,大軍曾激戰沙河城。

二、行政管轄

沙河城是沙河城鎮的主要行政村之一,現行政隸屬於邢臺襄都區(原橋東區)管轄,為邢臺市開發區代管。

三、自然條件

(一)氣候

沙河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2-14度。一月份平均氣溫-5度,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0-23。9度。

春季(2-4月)氣溫日漸回暖,氣候乾燥,少雨多風,氣候基本適中;夏季(5-7月)古代天氣炎熱,雨水不均,旱澇無常。如今綠植遍地,降水均衡,旱澇稀少。多有偏南風,溼潤溫暖。但風調雨順,物阜年豐;秋季(8-10月)天高氣爽,藍天白雲,氣候宜人。唯深秋時節早晚溫差大,雨量明顯減少;冬季(11-1月)冷空氣襲來,多刮偏北風,偶有雨雪。但無極度惡劣天氣。

平均初霜日為10月18日,終霜日為3月10日。無霜期平均211天

太陽輻射:年總量平均為125。8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2528小時。?

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平均風速1。4m/s。

古代沙河城區域內旱澇不均。如史料記載:“宋太平興國二年七月,大旱,麥殆盡”;“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大水,民乏食”。近代水文記錄顯示,該地多年平均降雨量558mm,雨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

降水特點:

一是年際變化大。例如史料記載:唐朝乾封元年和宋太平興國二年,大旱,民眾步屈食桑。而“明成化十八年大水”到“明萬曆十四年,荒旱,大飢”“清朝順治十二年又發大水”。當時缺乏水量記錄;近代記錄的最大年份是1963年,降雨量達1290mm;近代最少年份為1972年,僅263。1mm。年相對變率為25。97%;

二是年內分佈不均。春季平均為68。5mm,夏季平均為370。5mm;秋季平均為109mm;冬季則僅有17。8mm。

年平均蒸發量為1950。7毫米,其中一月份最小,均值為47。3mm;六月份最大,均值是272。02mm。總體上看,蒸發量略大於降水量。

根據土壤遙感器測量,沙河城相對溼度63。5%;最大凍土深度45cm。該區域春季稍旱。多數年份,自然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地農作物的生長需要。

(二)地勢地貌

沙河城地處邢臺市開發區最南部,大沙河下游的北岸,為洪積衝擊平原,由大沙河、北洛河河域中下游流水在風力、波浪等外力作用下,夾帶大量的沖積物堆積而成,地勢相對平坦而開闊。雖有部分割槽域凹凸不平,但陸地平原地貌特徵明顯,整體呈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地面坡度2。5‰,坡度相對緩小,落差基本保持在1-3米/千米。

坊傳,早期,千年古河由西向東,直奔沙河城邑而來。洪水裹著大量泥沙,於城西北三里許的地方驟然匯聚,猛烈撞擊和沖刷堤岸。然後在此渦旋迂迴,分成幾股。主流向南拐彎,繞村南而蜿蜒東去。另兩股支流在村北向東流淌。流速由此減緩,沙子逐漸沉澱堆積。

長期多次這般反覆,村西形成多道高聳突兀、連綿起伏的沙丘,似天然屏障。而村東、村北皆為平原,屬於半乾旱氣候帶的黃土地貌。

村西的大沙丘在上世紀被人為削平後,域內再無明顯高低起伏和陡峭險峻的地勢。

(三)地質:

根據《中國東部平原土壤和大陸地殼元素丰度對比》等多種資料,沙河城的地質特點是:地下八十米到地表,多為黃色沙質土層,結構鬆散,略含多種微量礦物質。百米以下有岩層。

村西和村南區域多為裸露的黃白/乳白色砂子,被鑑定為冀南至魯東地區的絕佳建築材料;

東部粘土居多,凝固性好;村北覆以黃褐相間的鬆散沙土顆粒,帶有一定的粘性;但整體上來說,沙河城的土質吸熱性和透水性良好,且大面積土層深厚而肥沃,非常有利於多數農作物和植物生長。

(四)水文

沙河城位於大沙河的下游地區,地下水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季節性降水與河道水流大小的影響。

夏秋多雨的行洪季節,地下水位可升至160多米以上;冬春乾旱時期,地下水位降至140-120米左右。

村南的大沙河水流量隨季節性變化明顯。降水多寡和汛期長短也影響著沙河城的水文變化。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河流汛期長;雨季開始晚,結束早,則河流的汛期自然隨之縮短。因為雨季通常在夏天,汛期的沙河城村域河道常常洪水暴漲,含沙量大,水質渾濁,且容易對沿岸部分堤段形成安全隱患。而冬季雨雪減少,則河水流量明顯變得細小乃至枯竭。不同河段,因植被的品種及覆蓋疏密不一,土質疏鬆狀況相異,則含沙量有別。

通常情況下,植被的低矮稠密,河套沿岸的土質板結,含沙量就小。反之,則含沙量大。

結冰期由村域當年最低溫度決定。最低月份的氣溫在零下4度,河流結冰。4度以上通常無結冰期。因地勢平緩,水文落差很小。

唯村南河套空曠和岸北居民密集而導致氣溫和水文的一點點變化,但影響不太明顯。

沙河城村域的地下水資源相對豐富,足可保證沙河城居民的日常飲用和農田耕作。

另據坊傳,百年前,沙河城東三、四千多米處多為低窪澤地,民間俗稱東汪、東泊。每逢雨季,水坑連片。近年來,隨著水利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治理,這種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五)土壤

史料記載,古代沙河城的四周大多為鬆散裸露的微黃色或白色顆粒狀沙層,廣泛分佈在村南和村西,一望無垠,貧瘠荒涼,風起沙飛,鋪天蓋地。且灌溉困難,可耕性差。只能選擇性種植少量的梨樹、杏樹、槐樹、楊柳樹等防風擋水,封沙固土,而野生的圪針、荊棘和無名花卉則蔓延遍地。

最好的土壤地段,基本上位於沙河城的東北部、北部,以相對優良的沙質土層為主;東部全部是細沙粘土。可適度耕種小麥、玉米、棉花、豆類和部分瓜果蔬菜。也可鑿井灌溉,農作物產量豐碩。這部分農田舊時俗稱“水澆地”,基本上被歷史上沙河城的舊官僚富商所佔據。

1950年代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地政府為了改良土壤,開展全民“植樹造林”運動。1970年代,沙河城曾一度“千畝綠蔭環繞,兩岸楊柳撫城”。村西大面積沙灘沙丘的狀況也得以改善,從而果林飄香。

經過長期多元化的土壤改良,沙河城土壤質量明顯提升。目前,沙河城最好的土壤區域雖仍在村北、村東,但比以前更加肥沃,更適合大面積種植多種作物;最為明顯的是,村南大沙河的河套也能種植花生、豆類等,且產量不錯。尤其喜人的是,村西的千年荒蕪沙灘亦可種植小麥、玉米、山藥、瓜果、蔬菜等,而且產量堪與村域其他優質土壤的相比。

(六)植被

作為大沙河下游的沖積扇平原,沙河城的土質鬆軟,水分基本充足,植被繁茂。河岸及村域主要種植梨樹、蘋果、核桃樹、楊樹、柳樹、椿樹、國槐、柿樹、梧桐、法國桐、桃樹、常青樹、菊花、四季藤等。梅花、竹子、松樹、柏樹、棗樹、石榴樹、葡萄樹等其他樹種也比較常見。各種野生花卉和野生中草藥遍佈沙河城村域及大沙河兩岸。

(七)動物

1、野生動物:

野兔、刺蝟、蛇、黃鼠狼、貓狸子、狐、喜鵲、烏鴉、布穀鳥、麻雀、黃鸝、貓頭鷹、野鴿子、燕子、鷹鵰、螳螂等。

2、家養禽畜:主要有牛、馬、騾、羊、雞、豬、狗、鵝、鴨、魚、家兔、信鴿、鵪鶉等。

(八)主要自然災害

古代主要有旱澇及風沙,但近五十年來沒有發生過。

四、村域面積、佈局

(一)面積

沙河城村域面積607。85公頃(北街277。07公頃;南街278。90公頃;北關51。8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45。98公頃(北街178。94公頃;南街126。71公頃;北關40。33公頃);村廓面積為110。23公頃,其中居民區面積80。63公頃(北街38。31公頃;南街32。27公頃;北關10。05公頃)。

(二)佈局

1。傳統村落佈局

唐朝之前,沙河城位於趙莊村北。因濱臨古河,屢遭水患,後晉開運年間,西移三里到現址新築。根據堪輿學理論,設計為“金龜探水”(一則是龜不懼水,二則為龜命長壽)。

南關算龜首,借官道延至河心;南街、北街是龜身,北關為龜臀,劉胡莊甩作龜尾。城廓外有隍,池內四隅皆坑,意為“龜不離水”或“四足踏水”。

作為千年古縣城的遺留衍生區,沙河城的核心區具有鮮明的平原城鎮風貌。主街領銜,巷分兩翼。“南北分段串主線,東西肌理各成片;大街小巷經緯明,寬窄有序多規範”。

一條千年的御路主街,居中縱穿全城南北,與東西街、掃帚街、倉后街、學道街等構成主體骨架。小后街、花市街、糠市街、營右街(南至寺巷,西至城牆。今無)、南關街(自南門至河堤鋪)、北關街(自關帝廟至古留養宅,即養老院)、十字街(東至三官廟,西為縣治前,南北即南北街)、胡家巷、張家巷、寺巷(今陳家巷)、尹家巷、閆家巷、裴家巷、馬家巷、南北馬道等若干條長達數百年曆史的小街名巷星羅棋佈,遍及村域,相互交匯。

千年文廟、城隍廟、縣衙舊址、唐朝梵愛寺古碑、宋時古閣樓、明朝關帝廟遺址、元代龍王廟等歷史古蹟點綴城中。

漢代無量寺、明代梅花亭與唐相宋璟神道碑,由東南而西北呈勺狀,序列兩隅,形成“三景抱城”的獨特風景線;五百年明代古槐枯木新芽、三百年皂角樹和國槐挺立不朽,枝繁葉茂。

沙河城傳統民居和傳統街巷有的連片互融,有的則與新建房屋唇齒相依,不同時期的風格交相輝映。

沙河城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既有誕生於本地的傳統土著文化,也吸納外地的“舶來”元素。體現在整體佈局就是新舊交叉,商居相鄰,肌理相間,疏密適度,錯落有致。漫步其中,既可在曲折的百年小巷喚起濃厚的鄉愁舊憶,又可在農舍新居感受新穎的時代氣息,具有很強的歷史穿越感。

2。路網布局

沙河城核心區內主輔道保持“五縱八橫”的大框架,兩翼街巷全部相連互通。國家多條交通主幹道縱橫交匯於沙河城四周。G107國道和京廣鐵路從村西貼身而過;京港澳高速公路位列村東,開車只需十分鐘;南距邢臺民航機場5km,與沙河市“一橋飛架南北,隔河把酒言歡”;北離邢臺高鐵站24km;邢臺大南環路、東呂高速馬莊站口、邯黃鐵路專線,三者毗鄰,距沙河城僅3km,可謂“路在城下”。沙河城內外各種大路小道,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

邢臺千年古邑沙河城基礎資訊系列之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