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漢陰80後小夥子在“簸箕城”裡守護鄉愁

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農業2022-02-26
簡介而當心中的春華已然結出了秋實,高東國對未來的期許仍圍繞著“簸箕城”在生髮,他希望在漢陰這塊富有文化氣息、農耕文明濃厚的土地上,能有更多人和他一起,願意傾聽大地的迴響,延續鄉土的故事與傳奇

有收購棕衣的嗎

回到老家,再次走進大山,與木頭、藤條、竹器為伴,這是高東國此前沒有預想過的選擇。生於80年代初的高東國,自小在漢陰縣城關鎮草橋村長大,在父輩與田野山川打交道的辛勞中,他耳旁聽到最多的叮囑,便是“要走出大山,離開窮困的山村,去外面闖出個名堂來。”

外面,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但對於高東國來說,成年後加入南下闖蕩的隊伍,幾乎是人生中的必然。“留在老家能幹什麼呢?”更何況,隨著父輩們的老去,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土地荒蕪化的問題日益嚴峻,村莊從內到外,都顯露出一片衰敗。

從第一次離開家鄉以後,除了結婚生子,春節時短暫的回鄉,很多年的時光,高東國都在外面創業淘金。閒暇的日子裡,他會到富春江畔來回渡步,再順著蜿蜒的水流,拐進江南的庭院深深。在翹簷飛角的巷弄中,他看到形狀各異的藤編、竹刻製品從老婦人的手掌下誕生,順著她們的指引,高東國又去往遠離城區的村莊,更多令人歎為觀止的竹殼雕、木雕躍入了他的眼簾。這些兼具藝術美感與經濟價值的手工藝,不僅是當地的非遺名片,更形成了一業引領多業興的產業鏈。也正是這些自然之物在手藝人匠心之下的脫胎換骨,激活了高東國內心深處對家園故夢的記憶。

2015年底,高東國回來了,在距離溫州1500餘公里的漢陰小城,他決定不再離開。

漢陰80後小夥子在“簸箕城”裡守護鄉愁

立足鄉土根脈,賦活“指尖”非遺

回到家的日子裡,他開始重新審視腳下的這片土地,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在鄉愁濾鏡的加持下變得鮮活靈動起來。一塊被人丟在路邊的石磨盤,叢林深處掉落的松果、野核桃,破敗老屋旁的蓄水陶罐等,只要覺得有用的、好看的,不管花木藤石,都被高東國視若珍寶般帶回了家裡,在他看來,這些東西只要經過創新改造、合理加工,便能以更加實用、更加美觀的形態進入市場,成為鄉村文化的一種載體。

於是,高東國在鄉野間開始了他的文創實驗,竹筒被削成斜角,和木頭底座、松塔組合在一起,成了頗具藝術氣息的花瓶;河灘上的石頭掏空內芯,填上泥土、種上花草,又搖身一變成了盆栽;野生的葛藤經過軟化、編織,就成了各種傢俱或者裝飾品。還有當地原本就有的竹編,木製傢俱,都在他天馬行空的創意下,改變了原本的形貌,不僅視覺上更具美感,且舒適度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經過半年多的摸索準備,2016年的6月初,高東國的陝南原生態手工藝館在漢陰縣環城路邊開業了,市場的反響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原本我的心情還很忐忑,因為在此之前,整個漢陰縣還沒有人把這些純手工的東西集中化推入市場,加上縣城的人流量本來也小,心理上就有前期要坐‘冷板凳’的準備。但沒想到的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客人過來逛,各個年齡階段的都有。”高東國說,不管是追憶往昔的老人也好,還是獵奇心理的學生也罷,走進店裡的人,幾乎都會購買一些小物件,這也讓他堅定了繼續用創意賦活鄉村手工藝品的信心。

漢陰80後小夥子在“簸箕城”裡守護鄉愁

尋覓村莊舊物,重溫家園故夢

不知不覺間,半年的時間過去了,隨著小店的人氣越來越旺,高東國明顯感覺到,這間臨河小鋪,已經容納不下越來越多的顧客和越堆越滿的家當。他帶著幾大車的木石竹陶,將手工藝館遷入了316國道旁的一處民宅,在粗礪的石牆上,他鄭重地掛上書有“簸箕城”三個大字的竹簸箕。“因為漢陰縣城從高處看形似簸箕,所以人們也把這裡叫做簸箕城。”

而在他的“簸箕城”內,對於故土最為深刻的眷戀在此刻被無限放大。時值2017年的初春,整個月河兩岸,都在脫貧攻堅的戰鼓聲中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產業發展、村民搬遷、舊宅騰退,高東國在時代的脈動中開始了他最忙碌的一段時光。

每天天不亮,他就開著皮卡衝進了茫茫的山林深處,在阡陌縱橫的村莊,他緊盯著那些泥牆灰瓦的老房子,踩著高過身子的野草,手腳並用地走進早已無人居住的屋內,在蛛網叢生中尋找那些被遺忘的舊傢俱。遇上沒有路的房子,幾百斤重的石槽只能靠人力往下拖,有時候,正為發現一箇舊油燈而驚喜不已的高東國,會突然地被房樑上斷裂的木櫞所砸傷。

從春到冬,他與時間比速度,在老房子徹底坍塌之前,把那些本該埋在地底的舊物一件件收拾齊整,重新安放在他的“簸箕城”。

當週邊的村民都知道有個80後的年輕人在收集這些沒人要的“破爛”,以前需要費心尋找的舊物,開始主動地來到高東國的面前,他篩選出一些有價值的物品,從村民手中買下,醞釀著更為深遠的計劃。

漢陰80後小夥子在“簸箕城”裡守護鄉愁

傳承地方文化,留住鄉愁鄉韻

從來草木榮枯,四季有時,對於高東國來說也是這樣。一撥撥顧客的口口相傳,讓公路旁的陋室成為了各路人士紛紛打卡的景點。書法家、作家、攝影家的傳播背書,使得市、縣領導的目光也開始聚集於此。2018年夏末,在漢陰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博元總經理張元江的支援下,高東國又搬進了鳳凰國際小區的商鋪,隨他一起進駐的,是囊括了當地人民從明清到現代的各種生活傢俱、日常用品、書信史料。至此,一座活化的、動態的民俗文化館終於有了正式的模樣落坐於“三沈故里·人文漢陰”。

2019年4月25日,漢陰城關鎮三元村史館開館,獨具特色的村落文化一經開館便廣受好評。在此之前的幾個月,高東國查閱了大量資料,貢獻出自己家當的一部分,完善了村史館的實物資料,真切地再現了村莊的過往面容。他在朋友圈寫道:“為吾鄉吾土,不覺辛苦。”桑梓之情溢於言表。

自此以後,高東國將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復刻鄉土文化、賦活鄉愁業態上面,收集的一些舊物有些成了“孤本”,有些數量繁多的陸續被人買下,再經高東國重新設計,便成為了私人展館、民宿餐廳的一部分。

偶爾,他會去到大山裡面,那是他和村民的約定。“以前,我們這裡做竹編的大部分都是殘疾人,一年做不了多少,勉強餬口。脫貧攻堅後,他們日子越過越好,但是還有些願意接著做的,我就隔一段時間把他們做的刷把、簸箕、蒲籃、棕衣之類的收購回來。”每每從村民手中接過那些器具,高東國都感到很踏實。他說,儘管工廠裡批次生產的更精美,但手工做出來的到底還是不一樣,有人情味兒在裡面。

如今,高東國的手工藝館已經更名為陝南手工藝館非遺工坊,他也從一個心懷詩意的追夢人蛻變為傳承非遺的手藝人,在農耕文化、村史編撰、紅色文化展、民俗裝飾等方面都積攢了豐富的經驗。而當心中的春華已然結出了秋實,高東國對未來的期許仍圍繞著“簸箕城”在生髮,他希望在漢陰這塊富有文化氣息、農耕文明濃厚的土地上,能有更多人和他一起,願意傾聽大地的迴響,延續鄉土的故事與傳奇。

作者/來源:人文漢陰

漢陰80後小夥子在“簸箕城”裡守護鄉愁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推薦文章

  • 大學生想當消防員去哪裡瞭解資訊?杭州蕭山5所高校設立消防員招錄工作站

    在高校設立消防員招錄工作站,為的就是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加入到消防救援隊伍,吸納高素質的人才,改善消防救援隊伍結構,提升隊伍的綜合實力...

  • 匹克是什麼品牌?

    透過差異化的品牌營銷,加之“品牌專業化、產品系列化”的經營方針,以及對銷售網路進行精耕細作,強化終端形象,鋪以科學的物流控制和銷售管理,匹克成功收穫品牌力所帶來的銷售增長和品牌價值的提升...

  • 夜逛慶都山

    在這個多情的夜裡,多情的地域,月亮害羞的躲在了天際,靜默的隱藏了自己的嬌豔,不敢與慶都山的燈火競爭美麗的原色,只好悄無聲息的息影,面對人間繁華沒辦法作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