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由 農村小小WQ 發表于 農業2021-12-03
簡介堆溫升至60——62℃,進入控溫發酵時,再開啟幾個排氣控溫孔,保持料溫在50——55℃,保持時間之長短,視培養料的生熟度而定

蘑菇菌養花怎麼發酵快

後發酵又稱二次發酵,是蘑菇培養料堆制新工藝。採用後發酵技術,葬菇培養料堆制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稱“前發酵”,堆制方法與一次堆制常規相同,但堆制時間短,通常只有13天,翻堆3次。第二階段稱“後發酵”或“巴氏消毒”,需加溫一定時間(60℃左右 6-10小時,48——50℃4-6天),使培養料進行第二次升溫發酵,所以又稱“二次發酵“。後發酵技術在國外已採用多年,1978年張樹庭教授把它介紹到國內,目前,菇房條件較好的栽培地區,結合當地能源狀況已普遍推廣應用,並取得增產20%一40%的效果。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培養料通過後發酵,由於高溫性放線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充分繁殖,可形成大量菌體蛋白及各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供蘑菇菌絲吸收利用;能殺滅有害微生物和殘存在培養料中的幼蟲和蟲卵,減少病蟲害,可少用或不用農藥,降低蘑菇產品的農藥汙染;經升溫處理,培養料的遊離氨被蒸發,可避免播種後氨對菌絲的抑制作用,有利菌絲恢復定殖;能顯示出增產效應;一般可增產20%-40%,蘑菇的品質好,一級菇比例增多,還可加快蘑菇生長,菇床轉潮快。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國外蘑菇培養料後發酵在專用隧道中進行,具有很好的保溫保溼效能。堆養料在隧道中堆成2米高的長條,由底部吹入空氣和蒸汽,透過培養料,達到頂壁返回,可以迴圈利用,可使培養料受溫均勻,並有儀器對後發酵全過程進行自動監測。我國目前採用的後發酵技術,是根據後發酵原理並結合我國國情而設計的,過去以室內後發酵為主,現在推行的還有室外後發酵技術。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1。室內升溫後發酵法

採用室 內升溫法進行後發酵,菇房不宜過大,以60——100平方米為宜,要具備-一 定的密封條件。前發酵按常規堆制,翻堆3次,所有輔料在第1-2次翻堆時加入。前發酵時間約13——14 天。後發酵採用煤爐、火道坑乾熱加溫,培養料含水量需調至70%——75%;若採用鍋內蒸汽加溫,含水量調到65%——70%。培養料進房前應按常規對菇房進行徹底消毒,並將門窗、屋頂縫隙全部密封。培養料進房要快,集中堆放在菇房宋架的中間三層。因頂部床架後發酵後料易偏溼,底層溫度常不足後發酵不徹底。進料宜選晴天。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後發酵升溫有多種方法:在福建南部蘑菇產區,多用廢汽油桶裝水橫臥室外灶上,燒煤或柴、用電亦可,發生蒸氣用導管進入室內。每100平方米菇用油桶2——3只。此法升溫快,受熱均勻,但耗能大。在江、浙-帶,是當培養料進房堆溫升高後,再將10——12只旺火煤火爐放在菇房過道及地視窗附近,以便添煤,爐火上置鋁鍋加水產生蒸氣,熱能利用率高,但加熱不均勻,培養料易乾燥。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後發酵的關鍵技術在於溫度的控制。溫度控制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一是升溫期,又稱巴氏消毒期,從45 ℃開始加溫至60——62℃。料偏生的60——62℃保持6-8小時;料偏熟的保持2-4小時,透過巴氏消毒,消除和減少了前發酵未殺死的有害雜菌和蟲卵等。二是持溫期,又稱控溫發酵期,是後發酵主要階段,其目的是為喜溫細菌,放線黴、喜溫黴菌創造適宜生長環境,促使大量繁殖。料偏生的維持在4——7天,偏熟的維持2——4天。三是降溫期,視料的生熟度及有益微生物生長情況而開始降溫。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待溫度降至45℃時,開門窗通風,降料溫至30℃以下,抑制這些有益微生物的過度生長。採用上述工藝時,在加溫期應注意定時通風換氣,每隔3——4小時通風一次,每次4-5分鐘;在控溫期要通入一定新鮮空氣,防止出現厭氧發酵。後發酵的培養料進房時含水量應比播種時高10%——15%,則在70%——75%之間,如含水量不足,在點火前用pH8——9石灰澄清水噴霧調整;後發酵結束,要檢查培養料含水量,如含水量不足,用石灰澄清水調至60%一62%。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2。培養料短期快速後發酵法

培養料按常規堆制,前發酵只翻堆2次,間隔時間為4天、3天,然後隔3天進房,含水量要求65%——70%。培養料上床鋪20釐米厚,稍加平整,關閉門窗,儘量密封。2-3天后料溫回升到45℃,開始通入蒸氣加溫。使料溫升至58——60℃,保持8小時,後慢慢降溫至50℃左右,保持3天,料中產生大量白色粉末狀菌落時,即可通入大量蒸氣量,將溫度升至60℃左右,保持8小時,後即停止加溫。此法不同之處是先控溫,後巴氏發酵。然後徐徐降溫至28℃,翻料整床後,即可播種。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3。室外圓簡式簡易節能後發酵法

此法特點是充分利用太陽能和自身發酵的熱能進行後發酵,可節約能源,不受菇房條件限制,方法簡便,料質同樣能達到室內後發酵標準。其工藝過程如下:

按常規建堆翻堆3次(15——18 天),依次加入所需輔料,於第4次翻堆時將原長方形料堆改為圓簡形料堆進行後發酵。建堆場所應選離菇房較近、清潔,排水方便的向陽場地,地面最好水泥地坪。建堆前先將地面沖洗乾淨,再澆淋5%濃石灰水。在地面用石塊或磚堆碼成圓形堆基,堆基高約33釐米,直徑約2米(視堆料量可隨之增大),堆基間留空隙20一25釐米,以利通氣。石塊上每隔10釐米左右放橫杆,中心處要留直徑30釐米空隙,以便安放花眼竹籠。然後在橫杆上縱向鋪小竹條,使呈網格形,以便鋪料。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建圓堆前調含水量68%-70%,以手緊握有5——6滴水為適宜(北方乾燥地區可調至70%——72%),pH7。5-8。然後將培養料抖松建堆。邊建堆邊插竹木棍作控溫孔,其方法是將直徑10——15釐米的竹木棍,在花眼竹籠至圓錐邊緣之間等分成二圈,再以二圈的周長等分豎插若干根竹木棍,呈品字形相互交錯。然後逐層堆料至圓堆邊高1。2米,頂高1。8米左右,直徑2米,邊垂直,頂呈龜背形的圓堆,每堆可種33平方米。堆完後,拔去竹木棍,所留空隙即排氣控溫孔;中心花眼竹籠仍置中間至散堆進房,以利堆中透氣。然後在圓堆頂和周圍先噴一次2%-3%濃石灰水,待滲吸數分鐘後,再噴o。5%敵敵畏液,噴畢用薄膜圍緊堆周圍,接頭處用泥漿封閉嚴實。薄膜外用麻繩圍捆2——3道,圓錐頂用稻草覆蓋,切勿用薄膜蓋頂。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室外後發酵與室內基本相似,仍可分為三個階段,巴氏消毒期放在前後均可。其溫度控制和調節,主要是利用排氣控溫孔的開啟和閉塞。在巴氏消毒期,可用草把閉塞幾個排氣控溫孔;堆溫升至60——62℃,進入控溫發酵時,再開啟幾個排氣控溫孔,保持料溫在50——55℃,保持時間之長短,視培養料的生熟度而定。如料溫難以上升,可用大草把暫時閉塞花眼竹籠的中心孔:哪邊料溫過高,哪邊就多開啟幾個孔,促使料溫平衡。降溫時,去掉薄膜和頂部草簾,待料溫徐徐降到45℃後,即可進房。如果是老菇房,進料後要再燻蒸消毒一次。

採用上述後發酵技術,圓堆底部含水量要比上部偏千些;前發酵的料要偏生,後發酵進房的料也要偏生一些;在後發酵期間如下大雨,堆頂要臨時加蓋薄膜,雨止即取掉。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4。長方式室外後發酵法

室外長方形 堆式後發酵,其後發酵原理和優點均與圓簡式基本相似。因堆形不同,其升溫與持山效能均較前者稍差,且邊料略多,可因地制宜採用。根堆形結構和方法,室外長方形堆式後發酵可分為以下三種:床架式預先在選好場地上建基架,底腳先用磚石墊好,以南北方向各分三行堆砌,底腳高30釐米、寬1。2米、長度不限。在底腳上縱橫交錯放置約12釐米直徑的竹木棍,上面再鋪小竹條,以防漏料。將第4次翻堆後的培養料調含水量70%一72%。pH7。5——8。抖松後上基架建堆。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邊建堆邊插預留排氣控溫孔的木棍,孔距約60釐米,行距約30釐米,呈品字形交叉。建堆後拔去木棍,建成寬1。2米,邊高1。2釐米,頂高1。4米、上下垂直,頂部呈龜背形的料堆。然後在料堆外圍距堆表20釐米左右插竹片作支架,上面距堆頂35釐米,支架上覆蓋薄膜,薄膜四周著地處要用泥漿或磚石壓實,兩端可以啟閉,以便通氣及調節溫度。在料堆北端薄膜棚架內的地面上,設一備用小土灶,以作料溫不夠時加溫補充熱源時用。後發酵階段的控溫方法與室內後發酵原理相同;其溫度調節方法則與圓筒式相似。凹形模式這是一種就地式長方 形堆簡易後發酵方法。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在料堆的堆基上挖3條凹式直向通道,通道上設梅花形控溫孔,當中一條通風道較大,寬約25釐米,深30——35 釐米,長度要比料堆長1米。通風道上橫放小竹條,以防漏料。料堆兩側要挖兩條比通風道低的排水溝,並要和通風道相連,以利排水。;凸形模式用磚砌成凸形通氣道3條、通氣道上豎放排氣控溫孔筒,同樣要設四周的排水溝以利排水。其控溫方法參前述方法進行。

蘑菇堆肥後發酵技術,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註意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種植戶可以多參考參考,或者說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農知識及技術都可以留言評論,小編會根據情況來為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關注一下小編以及積極留言評論轉發,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