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行業動態|我想幫助世界,捐多少錢“合適”?

由 廣州愛德公益發展中心 發表于 農業2022-12-31
簡介這是是一個類似 Giving What We Can 的捐贈承諾計劃,它鼓勵每個人都捐出 1% 的收入做公益

基督教公益是什麼意思

圖片

“何來此說“是益盒團隊創始人何流的個人專欄,我們想在這個欄目跟大家分享從事有效利他事業路上的感受和觀察,之後這個欄目會不定期進行更新。我們希望以這樣的形式來回應當下的困惑和情緒,也期待從一個理性、客觀的機構背後稍稍走出來,與人對話,傳遞希望。

最近,益盒捐助人社群中,何流被問到了一個問題:我捐多少錢“合適”?淺看,這是關乎於收入和個人經濟狀況的議題。但背後,其實涉及不同的道德觀點和世界觀。以下是他的思考。

圖片

最近我的狀態一般,用新晉的熱詞,屬於“政治性抑鬱”。對未來的形勢並不樂觀,也有些迷茫於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但如果說有一件事能夠在黑暗中給我點點亮光,讓我提振精神,那就是和我們的捐款人社群的成員們聊天。

捐款人社群是公益盒子新晉的一個嘗試。

透過組建社群,我們聚集了一些感興趣有效地捐款、

最大程度地給社會帶來積極改變的朋友們。

除了熟人,絕大部分是在網上認識的陌生人。

今早的這位名字叫 Lancy(化名)。

她來自臺灣,已經退休,做公益多年,一直以來資助了一些山區的學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參與公益、幫助他人。

她說自己對苦難有惻隱之心,只要看到別人需要幫助,都希望伸出援助之手。

圖片

Designing a Life Well-Lived。圖片來源:witanddelight。com

聊到最後,Lancy 說,有一件事困擾她許久了:我到底應該捐多少錢?

舉了一個例子。

在水滴籌等平臺誕生後,她會看到許多網上求助。

一臺手術幾萬塊錢,一個藥物療程幾十萬的費用。

面對這些呼救,她覺得應該伸出援手,但不清楚自己到底應該付出多少,畢竟網站上有著幫不完的人。

幫到哪裡算足夠了?

究竟幫助他人到什麼程度,我們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圖片

本科時,我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我的一生,究竟要付出多少精力和資源來幫助他人?我認為,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大家收入境況有所不同,無法用統一的金額來要求每個人,但有些基本標準或許值得借鑑。

幸運的是,我有疑問的時候,正好遇到兩個網站:

GiveWell【1】 和 Giving What We Can【2】。

GiveWell 幫捐款者尋找全球範圍內效率最高的公益專案,最大化你的單筆捐款的社會影響力。

圖片

Givewell的網站頁面

Giving What We Can 是一個捐贈承諾,簽署者承諾將一生收入的 10% 或更多拿出來,捐給最有效的公益專案。他們認為,10% 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捐助額:一個人捐出收入的 10%,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不太大,無論是住的房子還是吃的飯、穿的衣服、使用的交通工具。尤其,收入越高的人,越是如此。一個年薪 10 萬的人捐出 1 萬或許還有些困難,但年薪 100 萬捐出 10 萬,生活幾乎不會有區別。

圖片

Giving What We Can的網站頁面

這兩家組織可謂是我公益路上的啟蒙老師,儘管已經有過一些公益實踐,但他們給了我思考框架,來梳理公益和生活的關係,以及理清楚自己做公益的目的與方法。

後面,我在別的一些領域看到了不同的標準:

例如,宗教的角度。

基督教裡有“什一稅”,要求信徒捐出收入的 10%。

穆斯林的 Zakat(編者注:

天課,伊斯蘭教宗教術語,意思為讓財產更潔淨)要求信徒捐出一生財富的 2。5% 用於幫助他人,印度的錫克教也有 Dasvandh (編者注:

錫克教徒的習俗)一說,要求信徒捐出 10% 的收入用於公益事業。

還有一些積極的踐行者案例,在影響著我。

例如 Alan Saldanha【3】,他是一位會計師事務所的職員,年收入 12 萬英鎊。

他從小就熱愛公益,不過知道關注了Giving What We Can,才將捐款變成了畢生的事業。

圖片

圖為Allan Saldanha。圖片來源:Martin Godwin 衛報

他最早從 10% 開始,逐漸提高比例,第二年捐出 20%,第三年 30%,第四年 50%,並馬上來到 75%。他根據 GiveWell 的推薦捐款,支援在非洲發放的防瘧疾蚊帳,每 2000 美元就可以避免一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是全球最高效的公益專案之一。他說,哪怕捐完 75% 的收入,他還有 40 萬英鎊用來生活。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有意願捐出 75% 的收入,但 Alan Saldanha 的例子很鼓舞我。

我們不需要是比爾·蓋茨,馬雲這樣的富翁才能捐助。一個渴望幫助他人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在 Alan Saldanha 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性:一種今天世界上超越了消費主義、利己主義的生活方式,一種在現有系統裡將賺錢能力直接轉化為利他能力的可能性。

回到我自己,在經過探索後,我從本科時就簽署了 Giving What We Can,承諾捐出人生收入的 10% 做有效的公益。

至今以及好幾年,我仍然在 10% 的級別,一年捐 2 萬元左右。

看到身邊有些朋友已經在 20%、30% 的水平上,我也希望隨著我的收入提高而提高捐款的水平,畢竟世界上有這麼多被忽略的問題,我會想 10% 夠了嗎?

盡頭在哪裡?

圖片

有時,這種過度思考會讓人崩潰:難道每次我花錢,都要想一下,這筆錢如果捐出去,是不是能幫助更多人?我出去吃頓飯去一次旅行,這些開銷如果全加在一起,可能真的能夠救人性命。那我們是否應該放棄自我的享受,去幫助他人?

但我轉念一想,看到這樣的可能性,也許是件好事,因為選擇是客觀存在的。

同樣一筆錢,我們確實可以花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捐出去幫助他人,而且在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我們幾乎可以保證捐出去給世界帶來的價值遠大於花在自己身上。

怎麼辦?

是不是我們應該把錢都捐需要幫助的別人?

我從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作品中找到了一些答案,還寫過

文章

辛格認為,

只要這不會讓我們做出任何在道德上可比的犧牲,我們應該付出資源去幫助他人。

對辛格來說,道德的生活是奉獻的生活。付出資源有可能會讓我們少買一雙鞋子、少吃一頓大餐、少去一次外國旅行,但和同樣的資源所能拯救的生命相比,這些犧牲可謂微不足道。這為個人提出了極高的道德要求。

我對辛格的觀點有許多尊敬,我認為它的邏輯沒有問題。

在實踐中,或許只有聖人才是道德完美的;但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也許可行的實踐方式是“更道德”,而不是“最道德”。

有效利他中心的社群聯絡員茱莉亞·懷斯(Julia Wise)有篇文章【4】我很喜歡。她有同樣糾結的問題:我有業餘愛好、我要養娃、我要養家,那我應該捐出多少錢做公益才是道德的?

懷斯認為:給人生設定一條道德線很重要。

無論是 10%,還是 30%、50%,這就是我們對世界的承諾。在這之外的收入,我們可以自由支配給任何偏好,這樣既保證我們為世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又保護了自己的空間。

我想起了 One For The World 【5】。這是是一個類似 Giving What We Can 的捐贈承諾計劃,它鼓勵每個人都捐出 1% 的收入做公益。比起 10%,1% 的收入就更加可以負擔了,確實是是一個人人皆可參與的事情。而如果一個人年薪 20 萬,1% 也有 2000 元,可能已經超過很多人目前的捐款水平。

圖片

One For The World 的網站頁面

我在看我自己的最近的在狀況。看著巨大的社會問題,不少人都會感到氣餒。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解決貧困、疾病、氣候、性別等問題?我最近在思考,這就像在問,“到底什麼時候我才能賺到所有的錢”。答案自然是不可能。

在賺錢上,人總想多賺一些,再多賺一些。

我想追求社會價值其實也是一樣。它沒有一個 100% 的進度條,我們總可以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它督促你永無止境地前進。但這也是公益的壓力,你知道無論你做多少,仍然有無限的問題和工作等待著你、呼喚著你。

對我自己來說,在解決了“捐多少”的問題之後,剩下就是“怎麼捐更有效”的事。這也讓我做了現在做的事情,組織公益盒子做的研究,去發現有效的公益專案、最大化捐款的社會價值。

舉個例子,GiveWell 發現,在非洲發放防瘧疾蚊帳可以每 3000 美元避免一位兒童死亡,而公益盒子發現在中國農村進行白內障手術可以每 3000 人民幣幫助一位盲人復明。

圖片

烏干達今年前三個月有628人死於瘧疾。圖片來源:TRT

有了這樣的研究和計算,我們有信心可以最大化有限資源的社會影響力,而不是盲目的做事。我自己和我這篇文章的觀點,是希望讓更多人拿出一部分人生收入去做公益,這不是件小事。所以,更要認真對待如何捐款才可以最大化社會效益的問題。

我真心地希望看到一個人人有效利他的世界。世界上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系統的改變,都是從原子層面、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轉瞬即逝的那個念頭開始的。

完美,是聖人的事。做得更好,是每個人的事。所以,捐多少合適?

我現在的答案是,現在的基礎上,再多做一點就很好。

後記:

Lancy 說她在生活裡很樸素,不愛花錢,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花錢就覺得心疼。但當做公益的時候,她可以花很多錢,而且非常開心。可能辛格的設問也有不成立的地方:幫助他人本身就是個值得享受的過程。這其實不是犧牲,而是實現。透過公益既成就了世界、也成就了自己,或許也就給“我應該捐多少”的其中一個答案吧。本文來自何流的個人

Newsletter

,點選即可訂閱。

圖片

參考資料及連結(向上滑動閱覽)

【1】http://givewell。org/

【2】https://www。givingwhatwecan。org/

【3】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19/nov/09/i-give-away-half-to-three-quarters-of-my-income-every-year

【4】http://www。givinggladly。com/2012/03/tradeoffs。html

【5】https://www。1fortheworld。org/

撰文:何流

編輯:崔綺雯

排版:陳思曉

校審:若含

圖片

推薦文章